资讯 > 编辑推荐 > 德国黑科技“食品过敏源”快速检测来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过敏源逐渐成为食品安全和健康领域的关注热点,首先来看一则消息:
2017年11月17日科技部发出一则消息称,德国历时7年研发出食品中组胺含量快速检测方法,可以在销售现场快速检测出食品中组胺的含量,对食物过敏或不耐受的消费者提供健康提示,预计产品将于2018年投入市场。
市场的热情预期没有掩盖消费者的诉求,该研究是否会改变筛查食品过敏现象的现状,能否给食品过敏源检测行业带来新一轮的发展契机,这些都要打一个问号。
什么是食品过敏?
食品过敏是因为食品中含有能够引起机体免疫系统异常反应的成分,从而免疫系统的变态反应。 食物过敏原一般为相对分子质量10000~70000的蛋白质或糖蛋白。GB/T 23779-2009中定义食品过敏原(致敏原)为普通食品中正常存在的天然或人工添加物质,被过敏体质人群消耗后能够诱发过敏反应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公布常见含有过敏原食品的清单,认为在世界范围内临床上90%以上的过敏反应由八类食物引起:
含有麸质蛋白的谷物及其制品:如小麦、黑麦、大麦、燕麦、斯佩耳特小麦或它们的杂交品系
甲壳纲类动物及其制品:如虾、龙虾、蟹等
鱼类及鱼类制品
蛋类及蛋类制品
花生及花生制品
大豆及大豆制品
乳及乳制品(包括乳糖)
坚果及坚果果仁类制品
说了这么多为什么没有组胺?
组胺(Histamine)广泛分布于体内的具有多种生理活性的自体活性物质之一,是引起变态反应的重要介质。天然组胺以无活性形式存在,在组织损伤、炎症、神经刺激、某些药物或一些抗原抗体反应条件下,以活性形式释放。也就是说除了食品过敏,其他吸入性粉尘 、接触性物质等易造成过敏的物质都有可能引起体内组胺的升高。报道中没有说明食品中组胺成分在进入体内的变化过程,亦没有说明有食品中有多少组胺会参与到代谢和循环过程,因此该项研究在食品安全和健康角度的现实意义值得商榷。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已明确规定,在我国境内销售的含有8种过敏源成分的食品及其制品需要在包装上进行标识。这充分说明对于食品过敏源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2012-2015年食品过敏源检测行业呈爆发式增长,受技术水平所限,近两年发展势头放缓,目前食品过敏源检测主要手段是酶联免疫法,虽然众多公司推出简易的ELISA试剂盒,但由操作复杂、成本较高的因素未能进入寻常百姓家。
食品中组胺检测方法的问世虽然不能根本改变目前食品过敏源检测的市场现状,但是可以给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更多可参考的思路,未来的产品将趋于便捷化、简单化和亲民化。
鱼油DHA是一种对人体健康非常重要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来源于深海鱼类,如鲑鱼、鲭鱼和鳕鱼等。DHA在大脑、眼睛及心脏等重要器官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尤其对大脑的发育和功能维持具有显著的益处。
叶黄素酯是一种存在于多种植物中的天然类胡萝卜素,它对眼睛健康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叶黄素酯在植物中通常与脂肪酸结合形成酯化形式,比纯叶黄素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因此在保健品中广泛应用,尤其在改善视力和防护眼睛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柑橘纤维是从柑橘类水果(如橙子、柚子、橘子等)中提取的天然植物纤维。随着健康饮食理念的普及,柑橘纤维因其丰富的膳食纤维含量和多种健康益处,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营养成分之一。
丹参提取物是从丹参植物的根部提取的天然成分,广泛用于中医药中。丹参在传统医学中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常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改善血液循环等问题。
杜仲提取物来源于杜仲树的树皮,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中药材。杜仲被广泛应用于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草药疗法中,因其具有促进健康、增强体力等多种益处。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