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专家原创 > 膳食营养素与高血压的关系
高血压的发病与饮食、作息、运动等生活行为密切相关,其中,膳食因素是主要的行为因素,合理膳食对预防和控制高血压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了解膳食营养素与高血压的关系有利于深化日常饮食对高血压影响的理解,并针对自身高血压危险因素改变饮食习惯防治高血压。
产能营养素
1、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是人体热能的主要来源,以葡萄糖为主供给机体各种组织能量,1g葡萄糖可提供4 kcal热量。有全国性研究表明,食用高碳水化合物和低脂肪饮食的个体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更高。长期过多摄入碳水化合物,就会在体内转化成脂肪沉积下来,导致肥胖,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
膳食纤维能减少脂肪的吸收,减轻身体质量,间接辅助降压。临床研究显示,可溶性膳食纤维、瓜胶等可以降低血压和减少抗高血压药物的需要,每天摄入40~50g的膳食纤维能使血压降低7.5 /5. 5mmHg。
2、脂类
脂肪摄入与血压之间的关系已被广泛证实,超重和肥胖是血压升高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中超过60%有肥胖或超重。研究显示,与正常体重人群相比,超重或肥胖体重个体将体重降至正常水平后,高血压发病率分别降低24%~40%和40%~54%。
研究表明,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膳食摄入量与高血压患病率较低显著相关。而过多饱和脂肪酸摄入, 可进一步引起血脂异常和动脉粥样硬化,继而影响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动物实验研究证明, 高饱和脂肪酸饮食具有刺激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大动脉血管壁增厚、上调 MMP-9 在动脉壁表达以及增加动脉僵硬度的作用。
3、蛋白质
蛋白质的摄入量和血压水平呈负相关。国外大型观察性研究报道显示,植物蛋白有明确的降压效果,藜麦蛋白可能作为降低血压和改善高血压相关肠道生态失调的潜在候选者。来自大豆、大米、小麦、蘑菇、南瓜的植物来源的蛋白质含有大量的抗高血压肽,具有抑制肾素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的作用的能力,还可增加血管壁中一氧化氮的产生并促进血管舒张。
动物蛋白的降压作用不如植物蛋白显著,然而,瘦肉蛋白中饱和脂肪酸含量较少,同时富含ω-3系脂肪酸,可以显著降低血压、血脂。究其原因,蛋白质的摄入量增多,可增加某些多肽和微量营养素的摄入,产生一定的降压作用。
不过,过多蛋白质代谢会产生有害物质,引起血压波动。因此,高血压患者在调配饮食时应按1g /kg 体重补给,考虑蛋白质生理作用,选用生物价值高的优质蛋白,植物蛋白质可占50%。
维生素
1、维生素 C
维生素C的膳食摄入量以及血浆抗坏血酸浓度与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呈负相关。临床实验研究表明,每日2次,每次摄入250mg 的维生素C,能使收缩压下降5~7mmHg、舒张压下降2~4mmHg。
因为维生素 C有利尿作用,能改善动脉顺应性和从而血管内皮功能,增加 NO 和前列环素,减少肾上腺类固醇激素的生产,提高自主神经系统的平衡,改善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从而达到降血压的作用。
2、维生素 D
维生素D缺乏与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研究显示,血清中维生素 D 水平与血压呈负相关。维生素 D调节血压的作用是通过影响钙磷代谢、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腺来实现的。如果血液中维生素D水平低于30μg /mL,血浆肾素活性(PRA)水平会升高,导致血管紧张素II水平增加,血压和血浆肾血流量升高。
3、维生素 E
国内研究显示,脑出血并发高血压的患者,血清维生素 E 的含量明显减少,氧化自由基增多,致使过氧化损伤增加、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所以高血压患者应该增加对维生素E等抗氧化维生素的摄入,减少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在自发性高血压小鼠饮食中加入维生素E,可降低血压,特别是收缩压。
矿物质
1、钠
大量研究已证实,钠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呈正相关关系,钠盐导致高血压的原因与血钠升高导致血容量增加及水钠潴留相关。
当Nacl 摄入量高于基础膳食的含量时,出现血压升高反应。钠摄入量偏高使体液容量扩张、钠泵抑制因子水平提高和钠-钾泵活性降低,从而导致血压升高。WHO建议健康成人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 g,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我国居民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少于6 g/d。
临床试验均表明,钠摄入量的增加在使血压上升的同时,心血管疾病、中风、冠心病,心肌梗死的风险也会增加。高血压患者,特别是盐敏感的患者,减少钠的摄入,血压会明显降低 4~6/2~3mm Hg,同时可防止或延缓高危人群高血压的发病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高盐饮食是引起原发性高血压的三大危险因素之一,相关指南指出,收缩压控制在140 mmHg以下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能得到有效控制。所以应继续加强清淡少盐的宣传力度,减少食盐摄入量,以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
2、钾
钾具有促进水钠排泄的作用,增加钾的摄入能有效抵抗钠摄入过多引起的血压升高。研究表明增加对钾盐的摄入量能舒张血管和有效促进钠的排出,进一步降低血压。
美国心脏协会估计,增加钾的摄入量可使高血压患病率下降17%、人均寿命延长5.1年。膳食钠/钾比值与血压的相关性甚至更强,我国人群的24 h尿钠/钾比在6以上,高钠低钾膳食是我国多数高血压患者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一定范围内提高钾的摄入量可有助于血压管理,钾对轻型高血压具有调节作用,饮食中增加钾摄入量有利于水与钠的排出,对防治高血压有一定的好处。
3、钙
动物实验发现,高钙膳食可以降低 NO 缺乏型高血压大鼠的血压, 升高其血清 NO 浓度和NO合酶活性,但在临床试验中,给高血压患者钙补充剂的结果却与动物实验不一致。有学者对此作了解释,也就是所谓的 “离子假说”, 不推荐使用钙作为降低血压的有效手段。
4、镁
大部分流行病学和临床试验研究发现,高镁膳食(至少每天500~1000mg /d)能降低血压,但结果不如钠和钾显著,但也有研究表明,补镁后血压并没有变化。在高钾低钠膳食的同时,增加镁摄入量,三者所用相加能起到抗高血压作用。
增加镁的摄入量能提高抗高血压药物类的效果。镁可以作为血管扩张剂与钠竞争血管平滑肌的作用位点,同时,镁能增加体内前列腺素E水平,调节细胞内钙、钠、钾和 pH,增加NO,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降低 hs-CRP、tbxa2、去甲肾上腺素,从而诱导降低血压,减少心血管疾病和心律失常。
5、锌
有学者对60 例高血压患者与 60 例正常对照体内锌的水平进行比较发现,血压和血清锌呈负相关,与锌依赖酶赖氨酰氧化酶活性也呈负相关。锌能通过 NF-kB 和激活蛋白-1 抑制基因转录和表达,同时是SOD 的一个重要辅助因子。同时,胰岛素抵抗、膜离子交换、RAAS和SNS 作用都能帮助锌起到降压作用。
高血压的发生和膳食营养素的摄入密切相关。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膳食平衡,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食用新鲜水果和蔬菜,避免高热量高脂饮食,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提高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限制食盐的摄入,提高含钾和钙食物的摄取,从而通过合理饮食来达到预防高血压、促进人体健康的目的。
参考资料:
[1]章艳珍,吴岚艳,李李.膳食营养素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7,23(02):87-89.
[2]刘雪亚,杨静,高兴娜,李娇娇,张晓丽.膳食营养素与高血压的关系研究进展[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2,14(03):379-381.
作者简介:
小泥沙,食品科技工作者,食品科学硕士,现就职于国内某大型药物研发公司,从事营养食品的开发与研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和安全性的要求日益严格。传统的包装材料往往无法有效阻止氧气、水分等物质对食品的侵害,从而导致食品变质、氧化,影响其口感和营养价值。而高阻隔性包装膜技术的出现,为食品保鲜和安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最近“长安的荔枝”可是火出圈了,登顶豆瓣实时热门电视TOP1,口碑高涨。大家追完《长安的荔枝》是不是还意犹未尽,满脑子都是那跨越千山万水的鲜甜呢?剧里为了把荔枝送到长安,那真是操碎了心!不过咱们现在吃荔枝可方便多啦,同时荔枝也是夏日水果界的实力派哦!
蛋氨酸,也称为甲硫氨酸,是人体必需氨基酸之一,也是其中唯一的含硫氨基酸,是肌体所需硫的主要供应者。作为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其不仅直接参与蛋白质的合成,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比如促进生长发育、加速伤口愈合、提升免疫等。还参与到其他物质的转化、合成和代谢过程,比如肌酸、胆碱、一碳单位等,从而影响诸多生理功能的体现。
接骨木莓(Elderberry)以其深紫色的浆果和独特的药用价值,被誉为“抗病毒素”与“西方板蓝根”。这种源自忍冬科接骨木属的植物,其果实、花朵乃至叶片均被用于治疗感冒、流感及多种炎症性疾病。随着现代科学研究的深入,接骨木莓的营养成分与健康功效逐渐被揭示,其在功能性食品、膳食补充剂及药品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板栗,又称栗子和毛栗,其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食材,不仅是人们日常消费的高档干果果品,也属于山珍和无公害森林食品,在世界各地享有盛誉。我国是全球板栗生产的第一大国,板栗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