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市场动态 > 进口冷链食品防控常态化 快检技术研发为安全再添助力
近些年,水产、畜禽肉、水果等进口冷链产品市场规模保持快速增长,但受到特殊事件的影响,加上从进口冷链产品的外包装上成功分离出病毒,进口冷链产品品质安全引人关注。此外,近日中疾控专家称,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疫情存在进口冷链产品引入病毒可能。这更是加深了消费者对进口冷链食品的担忧,同时也对我国高风险致病微生物的精准识别和快速检测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
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优化调整,对冷链食品消费需求旺盛。数据显示,2019年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已达3780亿元,2020年大约5000亿元,预计至2025年国内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将突破5500亿元。其中,进口冻肉、水产、水果等冷链产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市场规模也保持高速增长。
诚然,2020年至今受到特殊事件的影响,不少进口冷链产品外包装上检出问题,而近日专家又称,华南海鲜市场疫情存在进口冷链产品引入病毒可能,这让进口冷链食品的安全再度引起人们关注。保障进口冷链食品安全是疫情防控的重要一环,国家持续坚持采取“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控策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为全面规范进口食品等冷链产品经营行为,及时排除冷链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全国各地有关部门始终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战略,持续加强冷链食品监管,开展冷链食品的摸排检查建档,确保冷链食品防控全覆盖、无死角、无盲区,保障广大消费者“买的放心,吃的安心”。而在进口冷链食品等冷链产品监管防控中,致病微生物准确识别和快速检测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经过长时间的技术创新研究,我国的食品检测技术体系已经得到了完善,检测技术水平有所提升,但个别还存在着检测灵敏度不高、可靠性差、方式单一等问题,一定程度影响了畜禽和水产品等进口冷链产品的质量安全。据悉,深圳一企业研制出快检自动仪,实现快速速、高效、灵敏地检测的目的,1小时内出检测结果,全程自动化操作,提升即时诊断效率。
日前,中国计量大学、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杭州奥盛仪器有限公司、浙江迪恩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科技学院联合完成了《畜禽和水产品中高风险致病微生物精准识别和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并荣获近日公布的“2020年度市场监管科研成果奖”一等奖。该项目研究成果落地转化应用,将进一步提高高风险致病微生物精准识别和快速检测技术水平,保障水产品、畜禽的质量安全,尤其是进口冷链产品。
现如今,水产、畜禽肉、水果等冷链产品已成为不少居民餐桌上的“常客”,即便个别进口冷链产品外包装上存在问题的可能,但也不能完全禁止进口冷链产品流向国内市场。国家也在始终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战略,包括进口冷链食品等冷链产品疫情防控目前已常态化,并且实现进口冷链食品全程追溯、放心消费。与此同时,相关快检技术的创新研发与成果应用,检测技术水平的提升,也将为冷链食品安全增加“砝码”,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鱼油DHA是一种对人体健康非常重要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来源于深海鱼类,如鲑鱼、鲭鱼和鳕鱼等。DHA在大脑、眼睛及心脏等重要器官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尤其对大脑的发育和功能维持具有显著的益处。
叶黄素酯是一种存在于多种植物中的天然类胡萝卜素,它对眼睛健康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叶黄素酯在植物中通常与脂肪酸结合形成酯化形式,比纯叶黄素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因此在保健品中广泛应用,尤其在改善视力和防护眼睛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柑橘纤维是从柑橘类水果(如橙子、柚子、橘子等)中提取的天然植物纤维。随着健康饮食理念的普及,柑橘纤维因其丰富的膳食纤维含量和多种健康益处,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营养成分之一。
丹参提取物是从丹参植物的根部提取的天然成分,广泛用于中医药中。丹参在传统医学中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常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改善血液循环等问题。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