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编辑推荐 > 虾青素是本怎样的"生意经"
伴随着崭新千禧年的开启,健康话题逐渐攀升到全新的高度,其已经渗透到与健康有关的衣、食、住、行、医等各个领域。众所周知,氧化损伤是导致机体健康状况下降的重要原因,而抗氧化剂能够提高机体的抗氧化水平,从而起到提高机体健康程度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抗氧化与健康关系的逐渐明朗,功能性抗氧化剂成为新的"战场",从迅猛发展的功能性抗氧化剂市场中也能看出端倪。
功能性抗氧化剂市场由来已久,相关的抗氧化剂层出不穷,从最初的维生素类到如今颇受关注的花青素类,抗氧化剂始终能够给市场带来新鲜感,虾青素就是近几年不折不扣的"话题之王"。
虾青素是一种红色类胡萝卜素,化学名3,3′-二羟基-4,4′-二酮基-β,β′-胡萝卜素,英文名称为ASTAxanthin,简称ASTA。虾青素是非维生素A原的类胡萝卜素,在动物体内不能转变为维生素A,其独特的结构使其具有了更为强效的抗氧化性能,其抗氧化能力是同类表现出众的β-胡萝卜素的10倍、维生素E的几百倍。同时,虾青素是唯一能穿透血-脑、血-视网膜屏障的类胡萝卜素,对脑和神经系统能产生积极影响,被认为是当今发现的最强效的抗氧化剂。
虾青素简史
19世纪法国科学家在加拿大生物几乎绝迹的布拉多尔湖里发现了存活的一种小虫子,在对这种生命力极强的小虫子进行深入研究时,从体内找到了一种人体不能自行合成的天然抗氧化物质,这种物质后来被证实为虾青素。1938年,德国化学家理查德·库恩最早从龙虾体内提取并鉴定出了这种色素。1975年,罗勒威登教授的研究小组首次证明了虾青素的合成结构。
微藻与虾青素
虾青素虽然"高贵",但其分布并不局限,在虾蟹等贝壳类、鱼类、藻类及真菌类生物中均有分布,但动物体内的虾青素含量很低,不适合现代化应用。而许多藻类如衣藻、裸藻、伞藻、绿球藻、雨生红球藻等都含有虾青素,并且其快速生长的习性使工业化成为可能。藻类中雨生红球藻是最为理想的来源,其含量占干重的4%左右,含量十分丰富。1944年,英国生物化学家梯舍首次确认了雨生红球藻中存在的保护物质就是虾青素。
微藻经济是21世纪的朝阳经济,不仅覆盖面广,而且发展快速。来自第十届亚太地区应用藻类学国际会议雨生红球藻应用创新国际学术论坛的数据显示,预计到2021年,微藻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36.8亿美元,到2023年,将达到51.7亿美元,全球微藻市场规模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由此可见,微藻经济的增长能够带动虾青素产业的发展,而虾青素的高热度又将持续刺激微藻产业的增长,可以说是同源经济。
虾青素的局势
虾青素的功能与来源息息相关,藻类提取、人工合成、生物发酵等来源的虾青素在功能、性质、稳定性、安全性、生物利用度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归根结底是虾青素结构不同导致的,比如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就禁止化学合成的虾青素进入功能食品市场。因此,雨生红球藻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来源,但藻类的培育和生物提取技术仍是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也是导致市场价格居高不下的根源。
在虾青素拓展方面,社会各界也做了积极的努力,比如红发夫酵母的发酵优化、转基因番茄的培育等,虽然目前还不够成熟,但强烈的市场需求将有力的推动虾青素的研究进程,更多的新技术将走出实验室。届时,虾青素市场将更加繁盛
文/ZMY
作者简介:ZMY,拥有10余年食品相关工作经验,致力于食品行业新品研发和市场剖析。
在追求天然、健康生活方式的今天,植物提取物因其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和潜在的健康益处而备受瞩目。其中,源自中国特有珍稀树种——青钱柳的青钱柳叶提取物,凭借其独特的成分组合和显著的生理调节功能,正逐渐成为健康食品和功能性原料领域的新星。
近年来,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迅速从高科技概念演变为推动各行业创新的实用工具。从医疗、金融到制造业,这些技术正不断颠覆传统模式,使流程更加高效、精准和数据驱动。作为融合了科学与艺术的产业,食品行业同样也正被AI深刻改变。
棉籽蛋白是一种营养价值高、品质良好的植物蛋白资源,主要成分是球蛋白,其次是谷蛋白。其氨基酸组成除蛋氨酸含量稍低外,其余必需氨基酸含量均达到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推荐的标准。
鼠尾草是唇形科鼠尾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叶子形状类似鼠尾而得名。其原产于地中海地区,目前在北美洲、欧洲、中国等地均有栽培。实际上,鼠尾草也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药用植物,古埃及人用鼠尾草来治疗不孕症,中古世纪的欧洲普遍冲泡鼠尾草茶来保健,所以希腊、罗马人又称其为“神圣的药草”。
柠檬苦素(Limonin)作为柑橘类水果中典型的四环三萜类次生代谢产物,其化学结构特征、生物合成路径、生物活性机制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研究已形成系统性进展。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矿质元素,为人体提供营养,并具有解毒和抗氧化的功能,是维持生命正常生长代谢的重要元素。硒在人体无法长期贮存,也无法合成,人体必须从膳食中不断获得硒元素来供机体需要。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