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市场动态 > “可追溯”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食品安全问题由来已久,备受百姓关注。如何通过技术革新,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形成全流程监管制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杨信廷一直在“可追溯”这条路上不懈探索。
在他看来,可追溯体系是国际公认的质量安全保障手段。尽管我国政府一直在大力推行农产品安全可追溯体系,通过技术手段做到生产、流通、管理和消费全程可追溯,但仍然面临着诸多瓶颈。
攻克核心环节,实现精准追溯
杨信廷总结出了安全可追溯体系的三大瓶颈:一是追溯标识易断链,单一环节的产品编码难以统一,标识防伪能力弱,多环节及多包装转换中标识不能有效衔接;二是生产源头保障弱,生产环节信息技术应用较多,但预警决策能力弱,导致源头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不强;三是全程管控水平低,供应链各环节信息采集手段单一,信息流通不能有效衔接,质量安全全程控制能力薄弱。
为了做到提前防控、减少用药,实时监控、减少腐损,全程管控、精准追溯,近五年,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与物流技术研究,杨信廷带领团队持续加强技术创新,先后主持国家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北京市科技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欧盟第七框架协议(FP7)等项目,不断收获创新成果。
针对农产品追溯编码防伪性差的问题,杨信廷提出了“基于GS1的农产品三段式追溯编码方法”和“基于AES的农产品追溯码分组加密压缩方法”,实现了农产品追溯码的在线赋码和防伪。同时,通过建立基于环境—病/虫情实时监测数据的果蔬主要病虫害预测预警模型,提出了果蔬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数据安全锁定方法;通过开发物流配送过程、交易过程质量安全监控系统等,实现了流通过程信息采集与管理;研制了嵌入式包装标识识读设备,实现了面向政府管理部门的现场监管和面向消费者的实时追溯。
多模式并举,创新成果落地开花
经过13年的研发和示范应用,杨信廷带领团队研发的技术成果已经成功应用到农产品各品类、各供应链各环节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各相关主体,并在11个省市的425个单位开展了示范应用,在应用模式上不断推陈出新。
在天津,“放心菜”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规划,计划用4年时间建设“放心菜”基地40万亩,以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制度化、监管信息化的标准,实现蔬菜质量安全全面提升。目前,该技术成果在天津10个区县级72个乡镇级应用,已覆盖所有涉农区县。与此同时,这一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产品追溯应用模式,也在广州、河南、三门峡等地得到推广。
2017年,针对天津市十三届全运会蔬菜质量安全保障的需求,杨信廷带领团队开发了蔬菜专供基地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实现了对生产基地、物流过程、产品检测的全流程管理。
“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提高农业竞争力必然要求产出更安全的农产品、提供更透明的供应链信息、打造更知名的品牌。”杨信廷说,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而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发展迅速,正在加速向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渗透和应用。他坚信,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技术将更快更准更便利,迎来又一新的发展机遇。
豆类一直都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食品之一,其不仅营养价值丰富,而且豆类种类庞杂,是平衡营养膳食的重要品类,我国自古就有“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宁可食无肉,不可食无豆”的说法,足见豆类的重要价值。
欧防风(Peucedanum ostruthium),又名白甘笋、欧洲独活或防风草,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伞形科植物,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便被广泛种植。其肥厚的白色根部是主要食用部分,质地疏松,中心柱随生长时间延长而逐渐变硬,带有独特的清甜和坚果香气。
2025年7月2日,国家卫健委正式发布《关于D-阿洛酮糖等20种“三新食品”的公告》,正式批准D-阿洛酮糖等5种物质作为新食品原料,这意味着阿洛酮糖在我国食品领域拥有了合法身份,有望在食品行业掀起新的变革。那么,阿洛酮糖究竟是什么?它有哪些独特的性质和功能?在食品行业中又有怎样的应用前景呢?
旋振筛是一种用于粉状、颗粒状及液体物料精密筛分的机械设备。旋振筛通过振动电机产生的旋转振动,使物料在筛面上作旋转、跳跃和分级运动,从而实现不同粒径物料的分离。
振动筛是一种常用于粉状、颗粒状及块状物料分级和筛分的机械设备。振动筛通过振动源产生的振动力,使物料在筛面上运动,实现不同粒径物料的分离。振动筛广泛应用于矿业、化工、食品、建材等行业,是现代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设备。
自动拆包机是一种专为粉状、颗粒状及小块状物料设计的自动化开包设备。自动拆包机能够实现包装袋的快速切割与物料卸出,提升生产效率。凭借高效、密封、安全和操作简便的特点,自动拆包机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饲料等行业,是现代生产线的重要辅助设备。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