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果、蛋糕等各种甜食总是受到人们的喜爱,然而近几年,有报道称,糖吃多了会使人上瘾……那么,到底能不能吃糖了?
糖真的不利健康吗?
很多人可能会问,人类吃糖几万年了,怎么突然就有问题了?其实,从目前研究来看,多吃糖的确对健康不利。但是,这里的糖是指添加糖,并不是食物中天然存在的糖。添加糖是指额外添加到食物中的糖,包括蜂蜜和果汁中的糖。但并不包括天然食物中存在的糖,比如新鲜水果中的果糖、奶类中的乳糖、粮食和薯类中的淀粉。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糖摄入指南推荐,我们每天的糖摄入量不应超过50克,控制在25克以内。WHO评估了糖摄入与健康的关系后认为,添加糖摄入过多会增加龋齿和肥胖的风险,而肥胖又可能会增加其他疾病的患病风险。而以前我们吃糖没出现问题是因为吃得少,现在却吃得太多了。
哪些食物中含有“隐形糖”?
我们到底吃了多少糖呢?调查发现,我国人均一年吃糖量达19.6公斤,与30年前相比整整上升了5倍——平均下来每人每天的摄入量接近53.7克,已经高过了推荐量。
有人可能会说,我很重视健康,从来不喝甜饮料、不吃甜食,应该不会吃糖超量。其实,你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吃进了很多“隐形糖”。WHO指出,人们如今摄取的许多添加糖其实都是“隐藏”在通常看起来不甜的加工食品中,也就是所谓的“隐形糖”。以番茄酱为例,一汤匙番茄酱就包含一茶匙糖。
那么,哪些食物容易含有“隐形糖”呢?
其一,焙烤食品和面点。市场上出售的面包、甜饼干含糖量通常都在15%至20%;即便自己动手焙烤,要想做得好吃,糖也不会少。现在很多中式点心,比如一些小馒头、小包子、奶黄包之类,也都要加点糖。其二,甜饮料,包括各种碳酸饮料、果汁、乳酸菌饮料等。一瓶500毫升可乐的糖含量在50克左右,一瓶350毫升的乳酸菌饮料,含糖量也在50克左右。市售很多果汁饮料,即使是纯果汁饮料,含糖量也很高。尤其是女性偏爱的红枣浆、蜂蜜柚子茶等所谓“健康饮料”,实际上加的就是红糖; 而蜂蜜的含糖量通常也在75%以上。其三,日常家庭烹调也会含有很多糖。比如,红烧肉、糖醋排骨、红豆沙、绿豆沙等,都会加糖。
如何避免“隐形糖”的摄入?
要想控制吃糖量、少吃“隐形糖”,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是日常尽量不喝甜饮料。二是即使纯果汁也要少喝,尽量直接吃完整的水果。榨果蔬汁时,应尽量多放蔬菜,少放水果。三是尽量控制焙烤食品摄入量,尽量少吃面包、曲奇等甜食,自制面点尽量少放糖。四是自己烹调要养成尽量不加糖的习惯。比如,喝粥不加糖,做菜也要少放糖。五是购买包装食品时,注意看清标签中的成分和营养素含量。另外,在食品标签中,还有很多东西其实也都是糖,比如玉米糖浆、麦芽糊精等。
总之,减少糖摄入是当前健康推荐的主流做法。我们应该少吃糖,但也不用谈糖色变。
食品添加剂是指在食品行业生产中为改善食品的颜色、香气、味道,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一类化合物质或者天然物质。食品添加剂根据用途分类,包括食用色素、营养强化剂、防腐剂、调味剂、增稠剂等。
运动性疲劳是指人体脑力和体力持续活动到一定阶段时出现的一种生理现象,表现为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维续其机能在特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过度疲劳可能会导致内分泌紊乱、机体免疫力下降,严重者危及生命健康。机体产生疲劳的机制目前的解释主要为能量物质水平降低、代谢产物的累积、氧化应激、炎症因子的过度释放、Ca2+代谢紊乱等。
当顶层出手的时候,“减肥”就不再是停留在嘴上的话题了,而是要切实的落到实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有研究预测,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成人超重肥胖率将攀升至70.5%,儿童群体也将突破31.8%。“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方案的提出,将“减肥”这个私人话题正式升到了社会层面,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战略体现。
甘薯,又称红薯、甜薯、白薯、朱薯等,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其块根富含淀粉、蛋白质、糖类、粗纤维、多酚、黄酮、维生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和矿物质等,是公认的高营养价值、高性价比的食物。
电解质水作为一种新兴的饮品,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它在运动、高温、疾病等场景下,为人们提供了补充电解质和水分的便捷方式。然而,市场上电解质水产品众多,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在选择时往往感到困惑。本期,我们将从相关标准的角度,深入探讨电解质水的定义、分类、营养成分、标签标识等方面,帮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和选择电解质水。
说到月见草油,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保健品柜台里那些金灿灿的胶囊,其实它是以食材身份登上人类餐桌的。近年来,食品科学家们重新发现了它的食用价值——在德国柏林举行的世界功能食品大会上,月见草油被评为“最 具开发潜力的新型食用油”。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