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速
    求购
  • 人工
    客服
  • 官方
    微信
  • 反馈
  • 顶部
  • 资讯 > 编辑推荐 > "躺枪"的特医食品还有哪些症结

    2020-05-15 来源:食品加工包装在线 作者:慕慕
    近日,"大头娃娃"事件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话题。事件起因是,有的婴儿对牛奶过敏,医生建议家长购买氨基酸奶粉给孩子食用,家长便在母婴店购买了实为固体饮料的"特医奶粉"。

           近日,"大头娃娃"事件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话题。事件起因是,有的婴儿对牛奶过敏,医生建议家长购买氨基酸奶粉给孩子食用,家长便在母婴店购买了实为固体饮料的"特医奶粉"。因为固体饮料营养的不足,导致一些婴儿出现"大头"的现象。在舆论的发酵下,一起典型的虚假宣传案演变成了食品安全问题,甚至一些不明所以的消费者开始对特医食品产生了质疑。

           实际上,"大头娃娃"事件与特医食品没有任何关系,这只是部分商家为了攫取高额利润而采用的"不法"手段。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此事因特医食品而起,也变相表明特医食品在大环境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下面我们就客观的分析下,特医食品还有哪些症结。

           特医食品全称是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Foodsfor Special Medical Purpose,FSMP),是为了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

           2019年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指出,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分为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和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两大类,其中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又分为全营养配方食品、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和非全营养配方食品,其针对的多是疾病与代谢障碍群体。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则是根据婴幼儿的特殊体质开发的相应食品,比如无乳糖配方、氨基酸配方等,"大头娃娃"事件中的涉事产品便是傍的氨基酸配方的名牌。

           特医食品在国外的发展已经有约50年的时间,市场较为成熟。因为特医食品的专业性、专注性和针对性,其在细分领域内有着强烈的需求,在全球范围内都保持着约6%的年增长率。

           2015年,全球特医食品市场规模约为640亿元,其中欧美占到近500亿,而中国仅约20亿元左右。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分布复杂多样,身体素质参差不齐,对食品"特殊性"的要求也必然更高。

           在此背景下,我国的特医食品潜在市场异常庞大。公开数据显示,2014-2018年,我国特医食品市场规模从14.4亿元提高至49.2亿元,五年复合增长率近37%,已经成为全球特医食品市场发展的领头羊。

           严苛的监管与供给不足的矛盾

           我国特医食品的兴起与临床医学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临床营养在治疗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专家鼓励和支持特医食品的发展。

           上世纪80年代末,基于临床需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以肠内营养制剂形式进入中国,特医食品在国内有了全新的认识。

           21世纪初期,特医食品在我国多还是一个概念存在,相关的产品缺乏有效的标准和监管体系,市场较为混乱。

           2010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了**国内特殊医学用途食品的相关标准《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通则》。

           2013年,原卫计委又发布了《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通则》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良好生产规范》两项国家标准。

           2015年,《食品安全法》又将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保健食品和婴幼儿配方食品一起纳入特殊食品,采用更为严格的监管手段和方法。

           2016年,《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正式实施,特医食品的行业洗牌正式开启。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规定,在我国境内生产销售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和向我国境内出口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需经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注册批准。也就是说,特医食品在生产源头上就已经具备了严格的监管措施。也正是因为严苛监管的存在,国内的特医食品审批进度较为缓慢,市场供给缺口很大,产品供需不平衡。

           本土企业竞争力不足

           国外特医食品的发展为一些跨国公司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与市场基础,即便是在应对国内"注册制"要求时,也表现出了较大的优势。

           在目前国内的特医市场上,国外品牌占据了国内9成的市场,拥有**的优势。近几年,国内企业在特医食品的开发上有了长足进步,国内特医企业数量及特医产品数量呈现双增长的态势。数据显示,2020年1-4月份,获得批准的特医食品有13款,其中11款产品为国产品牌,特医食品的"本土"优势正在显现。

           国产品牌的崛起有两个重要意义,一是弥补市场供给的不足,打破行业垄断的局面,使特医食品行业呈现良好的竞争性,真正跨入以质取胜的时代;其次是拉低市场终端价格,特医食品的高价一直是影响消费的重点因素之一。国内品牌的崛起势必会对当前的价格体系造成冲击,将价格维持在合理的水平上。但国产品牌的发展道路必将布满荆棘,不仅要保证自身的能力,还要应对国外品牌的挤压,其发展并不容易。 

           消费端需要规范引导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给特医食品定义时特别指出,该类产品须在临床营养师或医生指导下,单独食用或与其他食品配合食用。然而在现实的销售中,这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环节。有调查数据显示,二、三级医院是特医食品主要的应用场所,应用总量占特医食品市场的比例超过80%,其次是社区医院、药店、养老机构及线上等渠道。

           随着特医市场的不断丰富,其渠道下沉是必然的趋势,以药店、母婴店、线上购物为主的销售模式正在逐渐形成。便利的销售模式也给消费者增加了负担,消费认知程度直接影响着特医食品选购的质量,"大头娃娃"事件正是消费者认知不足的典型案例。

           在消费层面仅仅靠国家部委发布的消费提示以及广告法的限制是远远不够的,相关部门应该针对特医食品的营销制定相应的惩处机制,比如对造成严重后果的销售行为严肃追责等。同时,要强化生产主体的责任,对产品整个销售链条进行"溯源",以确保流通的规范性。"大头娃娃"事件其实变相也给特医食品行业敲响了警钟,加强销售的自身监管也要尽早纳入监管体系,避免企业做起了"甩手掌柜"。

           文/慕慕

           作者简介:

           慕慕,食品科学硕士研究生,长期致力于食品工艺与配方的设计与研究,现主要从事肉制品的研发。

    相关阅读
    珍稀青钱柳叶功能成分及多元应用

    在追求天然、健康生活方式的今天,植物提取物因其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和潜在的健康益处而备受瞩目。其中,源自中国特有珍稀树种——青钱柳的青钱柳叶提取物,凭借其独特的成分组合和显著的生理调节功能,正逐渐成为健康食品和功能性原料领域的新星。

    2025-07-10
    人工智能如何颠覆传统产品开发流程?

    近年来,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迅速从高科技概念演变为推动各行业创新的实用工具。从医疗、金融到制造业,这些技术正不断颠覆传统模式,使流程更加高效、精准和数据驱动。作为融合了科学与艺术的产业,食品行业同样也正被AI深刻改变。

    2025-07-10
    棉籽蛋白:被低估的植物蛋白“超级巨星”

    棉籽蛋白是一种营养价值高、品质良好的植物蛋白资源,主要成分是球蛋白,其次是谷蛋白。其氨基酸组成除蛋氨酸含量稍低外,其余必需氨基酸含量均达到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推荐的标准。

    2025-07-10
    自带芬芳的鼠尾草,还有哪些“热门”功能输出

    鼠尾草是唇形科鼠尾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叶子形状类似鼠尾而得名。其原产于地中海地区,目前在北美洲、欧洲、中国等地均有栽培。实际上,鼠尾草也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药用植物,古埃及人用鼠尾草来治疗不孕症,中古世纪的欧洲普遍冲泡鼠尾草茶来保健,所以希腊、罗马人又称其为“神圣的药草”。

    2025-07-10
    柠檬苦素生物合成、作用机制及食品功能化应用前沿

    柠檬苦素(Limonin)作为柑橘类水果中典型的四环三萜类次生代谢产物,其化学结构特征、生物合成路径、生物活性机制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研究已形成系统性进展。

    2025-07-10
    富硒食品开发利用现状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矿质元素,为人体提供营养,并具有解毒和抗氧化的功能,是维持生命正常生长代谢的重要元素。硒在人体无法长期贮存,也无法合成,人体必须从膳食中不断获得硒元素来供机体需要。

    2025-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