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市场动态 > 植物血红蛋白制成的人造肉,为何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
近日,美国人造肉创业公司BeyondMeat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开盘价46美元,较发行价25美元溢价84%,股票代码为BYND。IPO当日,该公司股价收涨163%,至65.75美元,创金融危机以来IPO首日表现。
对于人造肉,国内消费者印象最深的可能是用豆制品制成的各种素肉,口感鲜美但是与真正的肉还是有很大的差距。那么,为何人造肉产业在美国会如此被看好呢?
什么是人造肉?
目前人造肉主要分类两种:一种是素肉,一种是培育肉。
素肉以素鸡为例,原材料主要是豆腐,“素牛肉”则是把豌豆蛋白和椰子油组合在一起制成素肉饼。为了在口感上模仿得更像,素肉饼还添加了一些改性的小麦淀粉和马铃薯淀粉。植物血红素的加入,弥补了颜色和香气的不足。
以生产人造肉汉堡闻名的ImpossibleFoods公司(以下简称IF),也在2017年获得来自比尔?盖茨、淡马锡和其他开放慈善项目的7500万美元投资。IF公司从植物中提取成分来制造仿真素肉,其核心产品——“不可思议的汉堡”完全由植物成分制作,被称作素肉汉堡。生产仿真肉的关键成分是大豆血红蛋白,这是一种携带血红素的蛋白质,血红素在动植物体内都自然存在。IF公司声称,他们生产的素肉汉堡中的血红素与食用肉类中的血红素相同,并且在提供相同体积的“牛肉”同时,使用更少的资源。
而当前,最引人关注的则是“培育肉”。如果说,“素肉”是用植物蛋白质“拼”出来的,那么,“培育肉”则是用动物细胞“种”出来的。2018年12月,以色列研究团队宣称在实验室中培育出人造牛排。但由于“培育肉”的技术还不够成熟,价格也高得吓人,所以目前市场上主要为素肉产品。
巨大的人造肉市场
根据欧睿信息咨询公司的数据,全球肉类替代品市场去年和前年分别增长了22%和18%。消费者也开始以类似的速度改变他们的看法。在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超过一半的受访成年人表示,他们正在减少红肉的摄入量。英敏特(Mintel)消费分析师的一项调查发现,在英国,40%的受访者认为“现在我吃肉比以前少了”。在18-24岁的年轻人中,28%的人认为“到2025年,我的饮食可能会基本不吃肉”。
除了健康饮食之外,人造肉还有助于保护环境,因为肉类的生产过程,会排放大量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另外,人造肉还能够解决人口与资源发展之间的矛盾。根据联合国此前的预计,到2050年地球将迎来100亿人口,届时肉类生产商是否能够满足人类肉类消费的需求呢?
据市场研究公司MarketsandMarkets报道,全球肉类替代品市场将稳步增长,将从2018年估计的46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64亿美元。英国《卫报》援引分析师的话称,预计未来5年,人造肉行业的规模将增至100亿美元。
传统肉类行业是否会被取代?
尽管人造肉因为符合“素食”的健康消费趋势而备受看好,但是想要真正对传统肉类造成威胁却很困难。
首先,高昂的价格将是人造肉发展的阻碍。2013年,波斯特创造出的块人造牛排的生产成本高达25万欧元(约合200万元人民币)。其次,在口感上,目前的人造肉始终与真正的肉有一定的差距,哪怕是进的“培育肉”,消费者仍能明显感觉到二者之间的差距。第三,人造肉主要面向素食消费者,对于更广大的消费群体而言,消费者并不需要用口感欠佳的人造肉来代替肉类。第四,目前关于人造肉各项法规监管还不完善,距离真正的大规模推向市场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随着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绿色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食品包装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环保性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纸质包装因其可再生、易降解的特性,成为替代塑料包装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三高”人群和“糖人”越来越多,以至于有的人“谈糖色变”,把爱喝的可乐都换成了无糖可乐。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提升,消费者也对低糖、无糖食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尤其是在糖尿病和肥胖症等慢性疾病高发的背景下,寻找安全、有效的糖替代品已成为食品工业研究的重要方向。
山茶,作为一种我国传统名优植物,其不同部位也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山茶在食品加工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高压、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让我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食物,而酸面包(sourdough bread)正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种面包以其独特的酸香风味和健康益处,逐渐成为全球烘焙爱好者和健康饮食者的宠儿,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备受青睐。
猴头菇,作为一种著名的食药用菌,不仅以其独特的形态和美味著称,更以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多种健康功效备受青睐,而猴头菇菌丝体,作为猴头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蕴含着巨大的健康潜力。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保的日益关注,传统的食品包装材料逐渐受到限制,可食膜作为一种新型的食品包装材料,因其具有可生物降解、安全无毒、可食用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