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市场动态 > 打造坚实的校园食品安全防线 需监管与科普“双管齐下”
近日,校园食品安全问题再陷舆论漩涡。3月12日,成都七中实验学校被曝光食堂存在食材腐败等食品质量问题,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事件出现后,成都市温江区政府相关部门封存学校食堂原食材,连夜组织安全放心的食材供应,保障学生正常用餐,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并对相关责任人开展全面调查。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作为青少年重要的成长场所,严抓校园食品安全工作,事关千万个家庭的幸福安康。然而,由于青少年群体普遍缺乏食品安全意识,鉴别能力不强,维权意识较差,近年来校园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危及到孩子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在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的同时,加强对青少年儿童的食品安全科普教育也尤为重要。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为了提高中小学生及高校学生对于食品安全的鉴别能力,避免学生的身体健康受到损害,在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等指导下,自2014年起,中国经济网广泛开展“食品安全进校园”公益活动,通过多种形式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加强青少年的“食育”教育。
在过去的五年间,中国经济网联合中国食品安全30人论坛深入北京、上海、陕西、四川、云南等多省市地区,组织食品安全科普工作者走进中小学,通过校园公开课、科普书籍发放、现场竞赛答题、食品安全“小记者”培训、社会实践等方式,传递健康食品教育知识,提升少年儿童、教职人员、学生家长的食品安全科学认知水平,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大学生群体历来是科学知识普及传播的“主力军”。为此,中国经济网将食品安全科普宣传的脚步从中小学校园拓展至高校,自2015年起,连续四年在全国高校开展“食品安全科普创新公益大赛”,这也是历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主要活动之一。在四年中,大赛走遍全国七大区域50余城市,足迹遍布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沈阳大学、西北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200余所高校,邀请食品领域专家开展科普讲座,举办校园科普互动活动,同时,在线上开展食品安全科普知识闯关问答赛,并向大学生征集到食品安全科普作品逾5600份。据统计,共有超百万名大学生参与到线上和线下的活动中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彰显了活动巨大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大赛充分发挥大学生在食品安全科普知识中的“学习者”和“传播者”的双重角色,邀请大学生志愿者走入多地的中小学和社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传播正确的食品安全理念,充分体现出“动员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理念。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校园食品安全工作,监管部门相继出台了有关校园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要求各地严防严管严控学校食品安全风险,保障校园餐饮食品安全。就在前不久,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三部联合发布《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规定学校食品安全实行校长(园长)负责制,落实管理的主体责任。
对此,中国经济网联合北京市丰台区食药监局在2018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期间举办“中小学校长食品安全研讨班”,邀请全国40多位中小学校校长和专家对如何提升中小学食品安全水平、增强学生们食品安全理念进行研讨和沟通。通过食品安全理论知识和管理技能培训,参与活动的中小学校长对校园食品安全重点话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学习,为提升校园食品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校园中打造坚实的食品安全防线,确保青少年“舌尖上的安全”,是决不能突破的底线。整顿校园食品安全,需要严格监管和科普教育“双管齐下”,才能为广大青少年儿童的食品安全提供有力保障,营造起“食安校园”的良好氛围。
在追求天然、健康生活方式的今天,植物提取物因其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和潜在的健康益处而备受瞩目。其中,源自中国特有珍稀树种——青钱柳的青钱柳叶提取物,凭借其独特的成分组合和显著的生理调节功能,正逐渐成为健康食品和功能性原料领域的新星。
近年来,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迅速从高科技概念演变为推动各行业创新的实用工具。从医疗、金融到制造业,这些技术正不断颠覆传统模式,使流程更加高效、精准和数据驱动。作为融合了科学与艺术的产业,食品行业同样也正被AI深刻改变。
棉籽蛋白是一种营养价值高、品质良好的植物蛋白资源,主要成分是球蛋白,其次是谷蛋白。其氨基酸组成除蛋氨酸含量稍低外,其余必需氨基酸含量均达到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推荐的标准。
鼠尾草是唇形科鼠尾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叶子形状类似鼠尾而得名。其原产于地中海地区,目前在北美洲、欧洲、中国等地均有栽培。实际上,鼠尾草也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药用植物,古埃及人用鼠尾草来治疗不孕症,中古世纪的欧洲普遍冲泡鼠尾草茶来保健,所以希腊、罗马人又称其为“神圣的药草”。
柠檬苦素(Limonin)作为柑橘类水果中典型的四环三萜类次生代谢产物,其化学结构特征、生物合成路径、生物活性机制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研究已形成系统性进展。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矿质元素,为人体提供营养,并具有解毒和抗氧化的功能,是维持生命正常生长代谢的重要元素。硒在人体无法长期贮存,也无法合成,人体必须从膳食中不断获得硒元素来供机体需要。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