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编辑推荐 > 营养丰富的红薯为何没能成为主粮?

红薯的故乡在南美洲的秘鲁、厄瓜多尔、墨西哥一带。与生于安第斯山的的喀喀湖畔的马铃薯是老乡,但它俩不是同一族群,植物学家说,马铃薯属茄科管状花目多年生草本植物;红薯属旋花科管状花目一年生草本植物。
红薯又名山芋、甘薯、番薯。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即1593年红薯由欧洲传入我国。
现在,我国已是红薯的种植大国。据统计,近几年我国红薯总产量稳定在7000万吨左右,占世界产量的75%,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此外,红薯营养丰富,投入低、产出高、耐旱耐贫,是我国重要的粮食、饲料、工业原料及新型能源用块根作物。
红薯在我国的分布很广,具体可分为北方薯区、长江中下游薯区和南方薯区。其中北方薯区以种植春夏薯为主,品种多为淀粉型;长江中下游薯区种植夏薯为主,淀粉型、食用型品种各占一半;南方薯区夏秋冬季都有种植,品种多为食用型。
红薯有黄肉、紫肉、白肉几种,是高营养作物,富含淀粉、糖分、蛋白质、胡萝卜素和维生素,具有补气、健脾、强肾的功效。在明清时期,红薯因产量高,耐贫瘠,是老百姓的重要食物。据营养学家说,红薯具有以下特点:1. 淀粉含量特别高,被称为淀粉。是加工淀粉的优秀作物;2. 红薯还是很好的瘦身食品,蒸煮或烧烤之后,吃一颗就能饱;3. 红薯钾元素含量高,常吃对高血压患者很有帮助;4. 红薯还属于弱碱性食物,经常吃可以保持血液中酸碱平衡,让身体更健康。
尽管红薯种植面积广、产量高、营养丰富,但在让谁来担当第四大主粮的重任时,国家选择了马铃薯,而没有选择红薯。业内专家指出,相对马铃薯,红薯有四方面的软肋。
,种植范围小于马铃薯,普及性难。目前,北方的宁辽、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山西等地种植春夏薯,以淀粉型品种为主;四川、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浙江等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淀粉型、鲜食型品种;广东、福建、广西等南方省区全年都有种植,主要为食用型。
尽管红薯已有北方区、长江中下游区、南方区三大种植区,但与马铃薯全国各地均有种植的情形相比无疑是小巫见大巫。且红薯种植需水量较大,西北华北等干旱区不适合种植。
第二,有一定的人群不适合吃红薯。红薯中含有大量的淀粉和糖。糖尿病患者和肠胃不好的人群都不适合吃红薯,但可以吃马铃薯。这也是马铃薯能做主粮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红薯菜肴单一。马铃薯有很多吃法,也可以和任何菜肴任意搭配,都能做出美食。除了全国人民都爱吃的国菜——炒土豆丝之外,不同地区均有独具魅力的土豆美食,略一整理就能搞一桌满满当当的土豆宴。而红薯除了烤、蒸、涮之外,就没有让人馋涎欲滴的美食,更没有与其它食材一起创造让人食指大动的惊喜。
第四,红薯的加工也较为单一,目前只有红薯淀粉是其加工的重心,而其深加工产品和衍生产品颇为落后。
2015年国家将马铃薯列为我国第四大主粮后,喜欢吃红薯的人们很是愤愤不平,认为红薯更应该成为主粮。虽然红薯未能跻身主粮序列,但不能否认红薯具有的独特魅力。我国甘薯首席专家马岱夫指出,红薯的特色在于让老百姓的餐桌营养化、保健化,这是红薯在饮食结构中担当的大任,不一定就得做主食。
铝箔卷是一种由高纯铝制成的卷材,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医药包装、电子工业及建筑材料等领域。铝箔卷具有优良的阻隔性、耐腐蚀性和导热性,可有效保护产品质量,延长保质期,同时在工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功能应用。随着现代生产对包装材料的高要求,铝箔卷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
气动真空上料机是一种利用气动原理实现物料输送的先进设备,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及粉体加工行业。气动真空上料机通过负压吸力将粉末、颗粒或小块状物料从料仓输送至加工或储存设备,实现自动化、高效化操作,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并减少人工干预。
真空加料机是一种用于物料输送和加料的专业设备,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及粉体加工行业。真空加料机通过负压吸力将粉末、颗粒或小块状物料从料仓输送到加工设备或储料容器,具有高效、洁净和自动化的特点,能够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和工艺稳定性。
磷酸三钙是一种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饲料及化工行业。磷酸三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可作为钙补充剂、食品添加剂及营养强化剂使用。随着人们对骨骼健康和营养需求的重视,磷酸三钙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甜菊糖苷是一种从甜菊叶中提取的天然甜味剂,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保健品及药品行业。甜菊糖苷具有高甜度、低热量和良好的水溶性,能够为产品提供甜味而不增加额外热量,成为糖尿病人群、减肥人群及健康饮食者的理想选择。随着天然甜味剂需求的增长,甜菊糖苷在现代食品加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饮料吸嘴袋是一种集包装与饮用于一体的柔性包装形式,广泛应用于果汁、乳饮料、功能性饮品及儿童饮品行业。饮料吸嘴袋通常由食品级复合膜材料制成,既保证了饮品的安全与新鲜,又方便消费者随时饮用。随着便捷包装和个性化饮品需求的提升,饮料吸嘴袋逐渐成为现代饮品包装的重要选择。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