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市场动态 > 茶多酚生物材料的新应用
茶多酚作为茶叶中重要的天然活性物质,其命名从“茶单宁”到“儿茶多酚类化合物”“黄碱素类”“黄酮类”,再到最终确定为“茶多酚”,经历了漫长的研究过程。同时,随着人们对茶多酚认识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在食品、日化和医药领域中的应用也不断拓展。
茶多酚在免疫调节、抗氧化、抗炎和代谢调节等方面具有多靶点作用模式,其发挥生理活性主要是基于多酚羟基的化学结构。然而,这种结构也使得茶多酚化学性质不够稳定、生物利用率低,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新型组装化学和纳米生物技术的引入有望解决这些问题。
在儿茶素中,B环是抗氧化反应的主要部位,邻二羟基和三羟基结构可以与金属离子螯合形成酚-金属络合物,从而中断芬顿反应而表现出抗氧化活性。对于不同的儿茶素,其核心成分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的D环(没食子酸酯)中存在三羟基,而表现出最强的抗氧化能力。研究表明,儿茶素的抗氧化能力强于维生素C和维生素E,一杯绿茶的抗氧化能力与100—200微克的维生素C相当。
除了抗氧化作用以外,由于B环和D环多羟基具有高活性,茶多酚化学结构不稳定,易氧化,因此可以作为促氧化剂。茶多酚的促氧化活性通常包括自氧化途径和过渡金属介导的酚类氧化途径。茶多酚的自氧化是由于其B环和D环邻近的多羟基向氧分子提供电子,最终导致酚自由基、超氧自由基和过氧化氢的形成。此外,过渡金属离子如Cu2+和Fe3+可以与茶多酚中的酚羟基发生络合,形成具有一定氧化还原活性的复合物,这种复合物可能会催化活性氧物质的产生。
茶多酚之所以能发挥各种健康作用,关键就在于其化学结构上的多个酚羟基。但正是多酚羟基的结构使得其在人体内或人体外易失去活性,且其在人体内受到氧气、酶、金属离子等作用,导致其生物利用率低。利用茶多酚的结构特性进行自组装或者与其他组分(多糖、蛋白等)共组装,可实现茶多酚结构的稳定和协同功效。
茶汤中的蛋白质、茶多酚、茶多糖和氨基酸等物质可以相互作用形成纳米颗粒。研究表明,白茶茶汤中的纳米颗粒尺寸会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而减小。研究者认为,茶汤中纳米颗粒的大小可以作为鉴定茶叶储存时间的依据。此外,茶汤中的纳米颗粒还表现出一定的生理活性。有研究发现了一种通过茶叶浸泡的多酚缩合反应高效制备功能性纳米颗粒的简单方法,所合成的纳米颗粒能有效清除自由基和活性氧/氮物质,还能够形成稳定的Pickering乳液。
除茶汤中自组装的纳米颗粒外,茶多酚溶液自组装纳米颗粒也得到了广泛研究。研究表明,EGCG自氧化自组装纳米颗粒在人体内具有高度生物安全性,并能调节肝 脏氧化还原活性,有望作为食品添加剂来克服EGCG的不稳定性和肝毒 性问题。
除自组装纳米颗粒以外,茶多酚还可与其他材料组装合成高性能纳米材料。曾有研究人员利用EGCG与吲哚菁绿(ICG)等合成纳米材料(TPNs/ICG-cRGD),在激光照射后对多种血栓类型表现出巨大的溶栓潜力,并发挥显著的抗炎作用。此外,多酚纳米材料还可以作为递送载体。嵌入纳米递送系统中的多酚还可以更好地调节肠道稳态,减少肠道菌群失衡引起的肠道炎症、代谢综合征和肠脑轴相关疾病。
目前,茶多酚自组装或者与其他材料共组装形成的纳米生物材料已经被证明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效应,但稳态茶多酚生物纳米材料的绿色构建、生物安全和体内协同功效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未来可以开发基于茶多酚的智能响应材料、多级靶向递送系统,并结合AI模拟预测来实现茶多酚的精准应用,进一步提高茶多酚的生物利用率。这些研究将为茶多酚应用新场景的拓展奠定基础。
茶多酚是茶叶中的重要活性成分,属于多酚类化合物,是茶叶独特健康功效的主要来源。茶多酚具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能够有效清除自由基,减缓细胞氧化损伤,因此备受科研和消费者的关注。
茶多酚是以茶叶(CamelliasinensisL.)为原料,经提取而成的以儿茶素为主体的多酚类化合物食品添加剂,又名维多酚。儿茶素主要有: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儿茶素(EC)、儿茶素(C)。
沙棘果粉固体饮料是一种以沙棘果为原料加工而成的功能性饮品粉末。沙棘果粉固体饮料富含天然维生素C、类黄酮及多种微量元素,能够为人体提供全面的营养支持,是现代健康饮食中受欢迎的产品。
代餐奶昔是一种以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及矿物质为主要成分的复合营养饮品。代餐奶昔能够提供日常所需的均衡营养,同时满足快速膳食替代需求,是现代健康管理和减重人群常选的营养方案。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