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市场动态 > ESG体系建设,食企身影越来越多
当前,ESG正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并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驱动力。食品行业处于产业链的中游,与农业、制造业、消费行业紧密相连,具有产业链长且复杂的特点,而“双碳”目标、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时代议题也对食品行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对食品企业来说,ESG不仅是衡量自身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走向未来的必修课。随着企业ESG衡量标准的逐渐完善,将进一步带动更多企业参与ESG体系建设。
政府、高校及企业频频“出手”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食品企业坚持绿色发展,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不断推进ESG信息披露。
仅6月份,政府、高校、企业频频“出手”ESG的消息就层出不穷。前不久印发的《北京市促进环境社会治理(ESG)体系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中特别提到,餐饮和食品经营单位在现行相关报告制度基础上,大力探索开展能源资源节约、反食品浪费等专题信息披露;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和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联合主办了环境社会治理(ESG)标准化研讨会暨环境社会治理(ESG)标准化项目研究组启动会,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ESG标准化建设之路;《2024年度ESG行动报告》发布,多家食品行业上市公司入选百强;伊利股份发布全球食品行业首个ESG价值核算报告;李锦记亮相上海静安公园“有点意思”可持续公益市集;康师傅推出“万物皆有yuán”项目,在ESG领域全面升级企业实践。
早在前几年,食品行业头部企业就纷纷将ESG理念融入企业发展战略与日常经营。2022年,北京麦当劳首钢园得来速餐厅正式开业,成为中国首家LEED认证的“零碳餐厅”;雪碧放弃标志性的绿色瓶子包装,转为更加环保的透明容器;伊利推出国内首款“碳中和”酸奶。2023年,以洽洽食品、三只松鼠、亿滋国际为代表的休闲零食企业,以伊利、蒙牛以及飞鹤、澳优乳业为代表的乳制品企业等纷纷发布了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主动开展ESG实践。今年3月,伊利正式发布了中国首款“零碳牛奶”,实现了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
ESG信息披露标准尚需完善
需要注意的是,ESG赛道虽火,但目前仅有部分企业且多为上市公司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而从食品行业整体来看,ESG的信息披露亟待进一步提升。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主任衣学东在博鳌亚洲论坛“企业ESG信息披露新动向”分论坛中称,中国上市公司大概有1800多家进行了ESG相关披露,占36%—38%。此外,根据中财大绿金院“ESG行动派”数据平台统计:截至2023年6月30日,A股食品制造业共计有75家上市公司,其中有28家披露了ESG相关报告,披露率为37.77%;ESG评级方面,评级为A的公司占24%;获得B的公司数量和C的公司数量一致,均占28%。
信息披露制度旨在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协助其作出知情决策。但我国ESG信息披露内容设计的精细化程度尚不高。以食品行业为例,食品行业产业链长,不少企业生产流程覆盖三产,涉及大量温室气体和污废排放,如何进行环境管理也是食品行业的核心议题,而从多家上市公司ESG报告披露来看,不论是数据还是相应措施均不够完善,大都强调了在包装、物流等方面的节能成果以及在绿色生产经营环节的节能减排措施,但未公布详细的碳排放量数据。
当前我国ESG信息披露立法的体系化程度较低,这也是制约制度运行效果的现实问题。在法律层面,个人信息保护法、职业教育法、《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参考指标体系》等均有涉及ESG信息披露的相关内容,在ESG信息披露立法供给不足的情形下,多元的披露规则有助于增加监管强度和ESG信息供给,对信息使用者获取ESG信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这种立法方式可能降低监管协同效能,导致监管盲区等问题,并可能使公司面临更高合规成本。
“在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加入ESG‘发展大军’。”有专家分析认为,食品行业整体处于产业链的中游,生产流程几乎覆盖一二三产,与农业、制造业、消费行业紧密相连,产业链长且复杂,提高ESG的管理水平,能够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提高抗击系统性风险能力。当前,国内企业践行ESG已经内化为企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和要求,具有内生动力。
ESG信息披露逐渐走向强制时代
业内人士指出,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方面,专业的ESG标准化工作意义重大,我国ESG信息披露正逐步由鼓励、建议走向强制时代。
5月27日,财政部等9部门共同发布了《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以及相关的起草说明,旨在响应全球对ESG问题的关注,加强企业可持续信息披露,以满足投资者、债权人和监管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对企业可持续信息的需求。提出到2030年,国家统一的可持续披露准则体系基本建成。
此前,沪深北交易所正式实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作为A股首个统一、标准、实用的ESG披露标准,将引导和规范上市公司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或《上市公司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报告》(ESG报告);中国标准化协会联合北京ESG研究院、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等几十家高校院所、企业、金融机构以及相关行业协会共同研究制定《企业环境、社会、治理(ESG)信息披露指南》标准,对ESG相关重要标准进行了有效梳理、解析,并结合中国发展现状和特色进行了合理应用,详细规定了企业在ESG信息披露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披露内容、披露程序及责任监督等要求。这些变化正在推动食品企业可持续发展,提升竞争力。
2021年7月,MSCI将贵州茅台的ESG评级调至CCC级。而在2022年贵州茅台披露首份ESG报告后,MSCI上调贵州茅台的ESG评级至B级。有专家评价,首份ESG报告的披露对于贵州茅台的ESG国际评级带来了正面效果。今年,贵州茅台连续第三年披露ESG报告,并强调了水资源管理升级等内容。
伊利股份此前发布的ESG价值核算报告也体现出了进步。在持续发布ESG“三报告”,即《可持续发展报告》《零碳未来报告》《生物多样性保护报告》之外,伊利股份还发布了《ESG价值核算报告》。这是对企业ESG发展成果的货币化体现,也是对A股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中财务与影响“双重重要性”原则的直观展示。
业内人士表示,食品企业ESG破局之道重点在观念转变和强化实践方面。食品企业践行ESG理念,不仅是开拓市场的要求,也是对自身产品品质的保证。
豆类一直都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食品之一,其不仅营养价值丰富,而且豆类种类庞杂,是平衡营养膳食的重要品类,我国自古就有“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宁可食无肉,不可食无豆”的说法,足见豆类的重要价值。
欧防风(Peucedanum ostruthium),又名白甘笋、欧洲独活或防风草,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伞形科植物,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便被广泛种植。其肥厚的白色根部是主要食用部分,质地疏松,中心柱随生长时间延长而逐渐变硬,带有独特的清甜和坚果香气。
2025年7月2日,国家卫健委正式发布《关于D-阿洛酮糖等20种“三新食品”的公告》,正式批准D-阿洛酮糖等5种物质作为新食品原料,这意味着阿洛酮糖在我国食品领域拥有了合法身份,有望在食品行业掀起新的变革。那么,阿洛酮糖究竟是什么?它有哪些独特的性质和功能?在食品行业中又有怎样的应用前景呢?
旋振筛是一种用于粉状、颗粒状及液体物料精密筛分的机械设备。旋振筛通过振动电机产生的旋转振动,使物料在筛面上作旋转、跳跃和分级运动,从而实现不同粒径物料的分离。
振动筛是一种常用于粉状、颗粒状及块状物料分级和筛分的机械设备。振动筛通过振动源产生的振动力,使物料在筛面上运动,实现不同粒径物料的分离。振动筛广泛应用于矿业、化工、食品、建材等行业,是现代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设备。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