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市场动态 > 从瓶到瓶循环利用 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只待政策东风
再生塑料循环利用在食品领域最典型的场景就是饮料瓶。饮料瓶多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简称PET)制成,废弃的饮料瓶不仅难以降解,填埋或焚烧还会造成资源浪费。将PET饮料瓶回收加工成再生PET(rPET),对于减塑、减排和实现双碳目标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目前国内的PET饮料瓶回收利用主要是做化纤和其他工业品,而国际上则在大力推广“先同级再降级”的理念,即回收的PET饮料瓶重新制成饮料瓶,待塑料性能下降后,再转入化纤等工业渠道。这一方面可以使PET饮料瓶获得更高的附加值,同时也可以进一步降低PET饮料瓶全生命周期的总碳排。
回收材料用于食品包装,首要要考虑的当然是安全性。据国家食品接触材料重点实验室(广东)主任钟怀宁介绍,欧盟和美国已经有比较成熟的食品级rPET审批经验,其安全性主要通过“挑战性实验”来验证,即通过模拟极端污染条件,证明去污工艺的有效性。借鉴这些国际经验,国家食品接触材料重点实验室(广东)配合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在国内2家工厂完成了相应验证工作,证明了其加工工艺的可靠性。
这一结果符合专家们的预期,因为参与测试的企业早已获得欧盟和美国的认证。而rPET在中国已经形成一个另类“闭环”:国内企业回收饮料瓶并生产成食品级rPET,出口到欧美国家,制成饮料瓶,再通过跨境电商的渠道回到中国消费者手中。
一个需要面对的现实是,在目前的世界版图中,中国大陆地区是唯一尚未允许rPET用于食品包装的主要经济体。钟怀宁认为,生产rPET的过程是产生碳排放的,只有用rPET替代PET才会产生减排的效应。从这个角度考虑,将国产的食品级rPET出口到国外,相当于把碳排留在了国内,而将减排成果拱手让给了国外。
如何让食品级rPET尽快在国内落地是产业界和专业界共同的期待,但这一进程也确实遇到一些挑战。有人认为回收的饮料瓶来源复杂,希望建立“闭环回收”来确保饮料瓶的安全性。对此,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指出,无论从逻辑上分析还是从国际上的应用现状来看,rPET的安全性与回收体系并无必然联系。“闭环回收”也并非完全可控,而“挑战性实验”就是用来解决这些不确定性——即使面对最极端的污染也能够有效去除,以确保成品的安全性。另外,部分欧美国家推行“闭环回收”和押金制的根本原因是废弃饮料瓶的回收率太低,而这恰恰是中国回收体系的优势。且“闭环回收”和押金制带来的成本最终也会转嫁给下游生产企业和消费者,不利于rPET的推广应用。
消费者的接受度是推进食品级rPET落地的另一个重要考量。相关调研数据显示,63%的消费者对rPET用于食品包装表达出了积极意愿。钟凯表示:“其实这个支持率并不低,和食品添加剂相比已经高多了。当然,我们还会继续配合有关部门和技术机构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PET原级回收的积极意义和社会价值,为食品级rPET在中国大陆地区的落地应用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实际上,rPET的安全性在业内已经有相当程度的共识,甚至国产食品级rPET已经通过跨境电商绕道实现了从回收到应用的全链条运行,现在其在国内市场的循环利用只待政策东风。全国政协委员、合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洪明基在今年两会提交的《关于尽快出台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循环利用政策的建议》中,建议由国家卫健委牵头,尽快出台政策法规允许食品接触用再生塑料在国内循环利用。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认为,rPET原级利用高度契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大势所趋,可以纳入现有“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管理。当然,rPET的推进之路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建议在对rPET进行科学的安全性评估基础上,选择企业开展试点,让食品级rPET进入实际应用阶段,成为食品包装的一个选项,赶上世界的步伐。
美国天然产品博览会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有机及健康产品展会之一,每年分为东,西部两届。因为受疫情影响,时隔两年,天然产品西部博览会才终于在2022年三月于美国加州顺利举行,此次展会吸引了近六万名业内人士参加。除了多种多样的新产品,展会上也不乏众多优秀产品包装的展示。
食品包装,首先给消费带来的是视觉与心理上的第一感受——味觉感,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产品的销售,很多食品自身的色彩并非美观动人,但若通过各种手法加以表现,能够使造型和色彩更加完善,从而吸引更多消费者。
胶原蛋白肽作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健康美容产品,因其优异的营养价值和良好的吸收效果,广泛应用于美容养颜、关节保护及身体健康领域。胶原蛋白肽是由胶原蛋白经过酶解工艺分解成的小分子肽,具有分子量小、易被人体吸收的显著优势。
螺纹三通球阀是一种结构紧凑、性能优良的管道阀门,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和民用管路系统中。作为连接三条管路的关键控制元件,螺纹三通球阀具备良好的流体切换功能,能够实现多方向的流体分配与切换,满足复杂管路系统的需求。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