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市场动态 > 油莎豆能替代进口大豆?加工技术进阶或补齐食用油自给不足短板
大豆油是我国食用油消费中占比较高的一类,但长期以来依赖进口大豆原料的情况严重制约着我国“油瓶子”的稳定。在多年来我国多举并措力求端好“油瓶子”的发展过程中,油莎豆作为一种单产高、含油率较高的新型油料作物被广泛提及,也被认为是进口大豆的有效替代。面向这一新型食用油,近年来我国也加快对油莎豆制油生产线的研制,推动油莎豆的落地转化。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食用油作为日常烹饪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调料,在国民消费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也是国家粮油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这些年我国尚未出现像一些国外地区排队买油的情况,但相关数据显示到去年我国食用油自给率仅有31%(国际安全警戒线为50%),还是敲响粮油安全的警钟。尤其是面对占比较高的大豆油在原料方面过度依赖进口的情况,我国亟待做出改变。
一方面,今年一月,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自此,河北、陕西、山西、江苏等地纷纷加快推进大豆玉米复合带种植等技术,带动以大豆为代表的油料作物扩种扩产,为提升我国“油瓶子”自给率增添力量。另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草本油料、木本油料逐步演变为传统油料的有力替代,市面上的食用油品类越来越多,既将丰富人们的“油瓶子”,也将助力我国油料生产能力提升。其中,油莎豆更是被认为是替代进口大豆的战略作物。
据悉,油莎豆营养丰富,单产量比肩玉米,远高于大豆、花生等作物,是一种集粮、油、牧、饲于一体、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经济作物。单看含油率,油莎豆可达到20%-30%左右,较之大豆往往还要高出一些,生成的油莎豆油因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又具备清澈、浓香等特征,也被称为“油料植物之王”。在食用油短缺的背景下,连年来我国油莎豆种植规模不断扩增,到去年上半年已超过十万亩,油莎豆加工技术研发工作稳步进行中,油莎豆油开发利用随之提上日程。
正如大家所知,食用油提取一般采用的无外乎压榨与浸出两种主要技术,如何保证高出油率和食用油质量安全始终是行业发展绕不开的重要话题。那么,针对油莎豆这一新型油料作物,业内是否有与之相匹配的生产技术与生产设备呢?答案或许是肯定的。
笔者注意到,今年三月,隶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的“油莎豆制油加工示范生产线”在河南进行了现场观摩评价会。会上,相关负责人介绍了通过预处理膨化和亚临界低温萃取等技术,油莎豆的出油率不仅相对更高,得到的食用油莎豆饼粕还能进一步实现高效的综合利用。与此同时,在产学研和协作下,用于油莎豆油加工的生产线进行了优化升级,并在企业中完成了涵盖预处理、膨化、压榨、亚临界低温浸出、精炼生产线等环节于一体的示范生产,这对油莎豆产业化具有重大意义。
另外,目前可用于油莎豆油生产的亚临界低温萃取成套设备也已经面世,在我国油莎豆种植规模总体增长的背景下,势必将推动产业链进一步完善,带动油莎豆附加值提高。更为关键的是,这也将为提升我国食用油自给率带来新动能。
在多年来我国多举并措力求端好“油瓶子”的发展过程中,油莎豆作为一种单产高、含油率较高的新型油料作物被广泛提及,也被认为是进口大豆的有效替代。面向这一新型食用油,近年来我国也加快对油莎豆制油生产线的研制,推动油莎豆的落地转化。
益生菌是一类对人体有益的活性微生物,能够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促进消化吸收,并增强机体免疫力。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益生菌逐渐成为功能性食品、保健品以及日常膳食补充的重要成分。益生菌不仅适用于成年人,也广泛应用于婴幼儿和老年人群体中。
亚叶酸钙作为一种重要的水溶性维生素衍生物,在人体健康和食品营养补充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是叶酸的稳定钙盐形式,易于人体吸收,还在孕妇保健、心血管健康以及功能性食品开发中有着广泛应用。亚叶酸钙的出现,为科学补充叶酸提供了更高效、更安全的途径。
在现代保健品和功能性食品领域,植物提取物因其天然、安全和多功能性受到广泛关注。红车轴提取物作为一种从红车轴植物中提取的天然活性成分,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多种生物活性,逐渐成为健康产业的重要原料。红车轴提取物不仅在传统药用领域有应用,也广泛用于现代保健食品和营养补充剂中。
在现代营养学和健康食品领域,食用菌类因其独特的营养价值而受到广泛关注。金针菇粉作为由新鲜金针菇通过烘干、粉碎等工艺制成的食品原料,保留了金针菇的天然营养成分,同时在食用和保存方面更加便捷。金针菇粉的出现,为人们的日常饮食和功能性食品开发提供了新的选择。
在现代健康食品市场中,天然果粉因其便捷性和营养价值而受到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山竹粉作为以山竹果实为原料制成的果粉产品,凭借独特的营养成分和口感优势,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山竹粉不仅保留了新鲜山竹的风味,还具备更长的储存期和多样的应用方式。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