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专家原创 > 棉子糖——优秀的低聚三糖
棉子糖(Raffinose)又称蜜三糖 ,化学式为C18H32O16.5H2O,相对分子质量594.51。棉子糖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由右旋半乳糖 、右旋葡萄糖和左旋果糖各一分子组成的三糖 ,这三种单醣是自然界最常见最基础的单醣。很多低聚糖是其中的一种或两种相同的单醣以较低的聚合度聚合,但棉子糖则是各一分子单醣聚合,见图1分子结构。
棉子糖的甜度为蔗糖的20%~40%,属半乳族低聚糖,系非还原性糖。棉子糖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于棉籽、甜菜、马铃薯、葡萄等植物中,最主要来源是甜菜和棉籽,目前日本从甜菜类植物中提取棉子糖纯度可达100%,由于我国是产棉大国,所以国内主要研究从棉籽中提取棉子糖,含量大约是4%~5%。
棉子糖生产工艺及法规应用
生产工艺:棉子糖的工业化生产其原料一般为甜菜制糖的副产物-甜菜糖蜜,工艺流程如下:
纯净的棉子糖呈白色或淡黄色针状晶体,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等极性溶剂,不溶于乙醚等非极性溶剂。
应用法规:目前棉子糖产品执行GB 316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棉子糖》。棉子糖添加到食品中按照GB 1488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附录C的规定,可按照不超过65.5g/kg添加至婴幼儿配方食品和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3岁以上群体棉子糖的添加依据则按照新食品原料执行。
棉子糖的生理功效及应用
(1)益生元功效
棉子糖属低聚糖,系非还原性糖。棉子糖能顺利通过胃和肠道而不被吸收,是人体肠道中双歧杆菌、嗜酸乳酸杆菌等有益菌的极佳营养源和有效增殖因子。因为综合下来,棉子糖可以改善消化功能,增强免疫力,促进钙的吸收等。棉子糖对人体有益的生理功能原理是通过增殖肠道内的有益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来实现的。
由于人的唾液、胃液以及小肠中都不含 α-半乳糖苷酶,棉子糖可直接到达双歧杆菌生栖的下部肠道内,有益菌群可以选择性地对棉子糖进行发酵利用,使自身生长速度加快,数量增加;与之相对的有害菌群难以利用棉子糖,则繁殖发生阻碍使得数量减少,形成此消彼长的有益菌占优势的健康肠道菌群环境。
有害菌群中的腐生菌能产生大量潜在的致癌物,比如硫化氢、吲哚、酚和胺等,如果大量积聚将会引起循环系统失常或肝脏功能紊乱。因此棉子糖的适量摄入能有效地抑制有害菌群的生长和代谢,达到预防癌症的目的,同时也可大大减轻肝脏分解毒素的负担。关于棉子糖作为益生元的作用还包括增加粪便湿度促进排泄、增加其他营养物质如维生素的吸收以及合成,促进蛋白吸收等。
(2)其他生理功能及应用
有研究支持,棉子糖还具有延缓衰老、治疗皮炎和治疗癫痫症的生理功能,也可以作为冷冻精液和器官移植的保护剂,保持组织的高生物活性。棉子糖对皮肤无刺激性,在化妆品及皮肤清洁剂中使用可改善皮肤的粗糙性,使皮肤产生光滑感和清爽感,还具有增湿和保湿等功效。
(3)饲料行业的应用
实验证实:棉子糖添加至鱼类饲料可以促进其生长,增强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还可以抵御水中有害物质的影响。对于观赏性鱼类也有研究表明添加棉子糖可以促进其肠道健康,非特异性免疫剂观赏品质。
棉子糖是由自然界最基本的三个单醣组成,其应用很早就被规定可在婴幼儿食品中使用,是一种安全和高效的益生元配料。
作者简介
Alice L,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硕士,食品从业十余年,曾供职于国内知名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现今从事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研发工作。
益生元的概念由国际“益生元之父”--格伦·吉布索于1995年提出,系指一些不被宿主消化吸收却能够选择性地促进体内有益菌的代谢和增殖,从而改善宿主健康的有机物质。
益生菌是一类对人体有益的活性微生物,能够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促进消化吸收,并增强机体免疫力。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益生菌逐渐成为功能性食品、保健品以及日常膳食补充的重要成分。益生菌不仅适用于成年人,也广泛应用于婴幼儿和老年人群体中。
亚叶酸钙作为一种重要的水溶性维生素衍生物,在人体健康和食品营养补充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是叶酸的稳定钙盐形式,易于人体吸收,还在孕妇保健、心血管健康以及功能性食品开发中有着广泛应用。亚叶酸钙的出现,为科学补充叶酸提供了更高效、更安全的途径。
在现代保健品和功能性食品领域,植物提取物因其天然、安全和多功能性受到广泛关注。红车轴提取物作为一种从红车轴植物中提取的天然活性成分,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多种生物活性,逐渐成为健康产业的重要原料。红车轴提取物不仅在传统药用领域有应用,也广泛用于现代保健食品和营养补充剂中。
在现代营养学和健康食品领域,食用菌类因其独特的营养价值而受到广泛关注。金针菇粉作为由新鲜金针菇通过烘干、粉碎等工艺制成的食品原料,保留了金针菇的天然营养成分,同时在食用和保存方面更加便捷。金针菇粉的出现,为人们的日常饮食和功能性食品开发提供了新的选择。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