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速
    求购
  • 在线
    客服
  • 官方
    微信
  • 反馈
  • 顶部
  • 资讯 > 市场动态 > 不同营养干预对儿童肠道菌群有何影响?

    2021-11-03 来源:中国食品报
    该综述通过对26篇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探究了母乳/配方奶粉、食物补充剂、强化食品等干预手段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全面总结了儿童“饮食—肠道菌群—发育”的通路证据,为进一步开展饮食干预、支持儿童健康发育提供了新思路。

    生命早期阶段是肠道菌群的发育和成熟的重要窗口,不同的营养成分会如何影响儿童肠道菌群的组成、多样性和功能呢?近日,《Annual Review of Nutrition》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儿童营养干预与肠道微生物组”的综述。该综述通过对26篇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探究了母乳/配方奶粉、食物补充剂、强化食品等干预手段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全面总结了儿童“饮食—肠道菌群—发育”的通路证据,为进一步开展饮食干预、支持儿童健康发育提供了新思路。

     

    常量营养素如何影响肠道菌群?

     

    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分为单糖、二糖和复杂的低聚糖、多糖,其中,单糖由于在小肠中就被消化吸收,一般不会到达结肠,所以关于单糖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相关研究比较有限。不过近期一项针对12—19岁青少年的研究表明,高果糖摄入与较低的真杆菌和链球菌有关,这两类细菌被认为有利于碳水化合物代谢。

     

    而复合糖或者非糖碳水化合物一般在到达结肠之前都不会被消化,所以也是人们的研究重点。目前已证实,人体可以通过降解聚糖来调节肠道菌群,特别是纤维和低聚糖等糖类。

     

    例如,低聚糖类经过微生物糖酵解反应可以得到副产品醋酸、丁酸、丙酸等短链脂肪酸(SCFA),以降低肠道pH值,抑制某些特定微生物的生存,同时向宿主免疫细胞发出信号,从而实现炎症细胞因子的下调。不过,目前关于其他副产物如氢气、二级胆汁酸、乳酸、叶酸、吲哚和三甲胺-N-氧化物的研究较少需要进一步探究。

     

    此外,还有研究表明,引入补充食物,包括以植物为基础的低聚糖食物来源(如大豆、蔬果),有助于使婴儿肠道微生物组达到类似成人的组成,并提高其丰富度。

     

    脂肪

     

    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饱和脂肪酸(SFA)等脂肪酸是脂肪的重要组成部分。膳食脂肪通常在胃肠道被分解,约有7%的游离脂肪酸可完整抵达结肠,从而影响肠道菌群。因此,对脂肪酸影响肠道菌群的机制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热门赛道。

     

    然而,关于MUFA、PUFA、SFA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过程中存在诸多矛盾,比如说,有些研究表明,SFA和n-6PUFA会促进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但同时n-3PUFA和MUFA也与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增加等正效应相关。

     

    不过,也存在这样一种说法,基于高脂肪摄入会取代饮食中的膳食纤维和碳水摄入,所以膳食脂肪对肠道菌群所产生的影响,也可能是出于饮食替代以及碳水底物可用量低的原因,而非高脂肪摄入带来的直接影响。此外,膳食脂肪或可通过对细胞膜产生作用,以起到杀菌作用,从而导致较低的细菌丰度。

     

    还有研究表明,n-3 LCPUFA干预可能会改善婴儿肠道微生物群的多样性、组成等,特别是在患有坏死性肠炎(NEC)的早产儿中,但母亲在怀孕期间食用LCPUFA并不影响婴儿肠道微生物组。

     

    蛋白质

     

    膳食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而氨基酸对骨骼肌的功能、生长、健康、发育和生存至关重要,其与肠道菌群存在着相互作用——氨基酸可为宿主和肠道菌群提供能量,而肠道菌群亦可改变氨基酸对宿主的生物利用度。

     

    研究表明,以西方饮食为代表的高蛋白摄入量,有可能会增加肠道pH值,从而减少双歧杆菌等严格厌氧菌的生长,同时会促进蛋白质发酵,从而可能促进致病性兼性厌氧菌的生长。

     

    此外,蛋白质来源也会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植物性蛋白因植物细胞壁的特殊性,会直达结肠,因此,较难区分出蛋白质、纤维及其他化学物质的单独影响,不过从整体而言,植物性蛋白往往对肠道菌群有益,如可以促进乳酸菌的生长,以及丰富微生物多样性;而动物性蛋白相比而言,更易在近端肠中消化,那么随之运输到结肠的蛋白质也就相应减少,从而由蛋白输入引起的结肠菌群变化也就更少,进而或可抑制病原体的产生。

     

    微量营养素如何影响肠道菌群?

     

    维生素A

     

    从广义上来说,维生素A是一类具有全反式视黄醇生物活性的类视黄醇化合物。维生素A会影响肠道菌群的定植和黏附,对于维持肠道屏障的完整性和受损黏膜上皮细胞的修复再生至关重要。膳食维生素A既可以是源自植物的维生素原A(类胡萝卜素),又可以是源自动物的既成维生素A(视黄醇酯)。

     

    有研究调查了补充维 A 对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补充维生素A会对双歧杆菌在内的菌群结构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存在性别特异性影响,因为在受试婴儿周龄6—15周时,男婴肠道内产生了益菌效应,而女婴中未发现。研究人员认为这一性别差异或许有助于解释研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男性比女性死亡率低的情况。

     

    维生素E

     

    维生素E主要通过α-生育酚以起到抗氧化剂的作用。α-生育酚是一种自由基清除剂,可破坏细胞膜和血浆脂蛋白中的自由基链,从而维持LCPUFA的完整性,其可以通过坚果、乳制品、鸡蛋等食品摄入,也可以α-生育酚酯类补充剂形式摄入。有研究表明,维E与铁一起会降低氧化能力,对此,有学者作出假设,维生素E可以改善与铁有关的炎症反应,从而改善肠道菌群表现。不过,维生素E铁之间的潜在相互作用,仍需要进一步探究。

     

     

    铁是人体中最丰富的微量营养素,对人体的氧输送、氧化还原反应、代谢和电子传递链机制,以及多数细菌的代谢和毒效应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膳食中的血红素铁(10%)和非血红素铁(90%)的消化吸收存在着不同的机制,其中,牛肉因为是血红素铁的重要膳食来源,经常被作为实验变量进行研究。

     

    婴儿和儿童往往会以口服铁补充剂的形式补充铁,然而,多项研究表明,铁干预疗法会对胃肠道产生副作用,如腹泻以及肠道菌群变化(如肠杆菌等有害菌增多,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减少),即使是使用抗生素联合干预等辅助疗法,也无法有效消除铁的副作用。铁与抗氧化剂的联合干预疗法,尚需进一步研究。

     

    不过,有其他研究证明,脂类营养素补充剂(LNS)等全食物基质中富含的铁,或可在无腹泻等铁副作用的情况下,达到补充铁的疗效。此外,母亲在妊娠期和哺乳期补铁,可能不会对新生儿和婴儿的肠道菌群产生影响。

     

     

    微量元素锌在人体中具有催化、调节等作用,包括肠道健康和免疫健康,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严重腹泻的治疗。锌的消化吸收主要表现在小肠中,且其吸收率易受到含锌食品中其他物质的存在与否、以及食品加工方法的影响。以植物性锌源(如种子、根和块茎)为例,植酸盐会抑制锌的吸收,铁等其他微量营养素会竞争性地抑制锌的吸收,而谷物发酵则可以提高锌的吸收。由于人体内没有锌的储存库,所以低锌饮食很容易导致人体缺锌。

     

    此外,锌对许多细菌至关重要,共生细菌和致病菌在肠道中的定植和功能或可由锌调节实现,且因锌所具有的抗菌作用,往往被用于动物生产领域。一项以6个月月龄儿童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实验表明,锌或可抵消铁对肠道菌群的副作用,不过进一步的研究结果尚未揭晓。

    相关阅读
    近两成居民不能每天吃早餐 专家建议这样吃

    今年5月12日至18日是2024年全民营养周。中国营养学会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居民吃早餐情况不容乐观:工作日18.4%的人不能每天吃早餐,周末29.7%的人不能每天吃早餐,且食用谷薯类比例达89.4%,食用奶豆、蔬果的比例不到50%,膳食结构不够合理。

    2024-05-16
    欧盟期待增加对华食品出口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4月22日报道,在中欧贸易关系愈发紧张之际,负责农业事务的欧盟委员称,欧盟将增加对华农业食品出口。

    2024-05-16
    全球逾2.81亿人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问题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多个国际组织和机构24日共同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粮食危机报告》,2023年全球59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816亿人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问题。地缘冲突、极端气候和经济危机等因素将会持续导致局势恶化。

    2024-05-16
    在法国巴黎遇见“舌尖上的中国”

    鲜贝狮子头、焖炉烤鸭、佛跳墙、百花酿蟳蚶、黑萝卜干蒸黄鱼……随着一道道中华美食缤纷上场,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的晚会现场高潮迭起,丰富的味蕾享受和精彩的中餐文化故事收获法国嘉宾的连连称赞。近日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与中国烹饪协会联合举办的“你好中国——美食之夜”活动中,来自中国的美食连接起中法美食文化,也联通两国中餐界。

    2024-05-16
    条形码的是是非非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食品只要符合相关的条件,经检验合格的,没有条形码是可以销售的,条形码并不是销售食品的必备条件。产品没有条形码不一定违法,我国法律并没有对商品上使用条码作强制性的规定。

    2024-05-16
    从2024版食养指南剖析药食同源物质的食养方剂(二)

    食疗文化作为传统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早就为国人认识和运用,也是我国璀璨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历经数千年,成为维护健康的必要手段。

    2024-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