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热点资讯 > 可降解材料面临三大“拦路虎”产业发展该如何破局?
在“禁塑令”政策东风下,可降解材料成市场新宠。也因此,可降解材料成为众多企业竞相入局的“黄金赛道”。然而,可降解材料产业化、规模化良性发展,还面临三大“拦路虎”,由于我国PLA产业起步较晚,受限于生产技术与成本,并且又因以玉米、木薯、大豆等为原料,粮食消耗巨大,势必会带来粮食安全问题。
近些年,伴随着食品饮料工业快速发展,以及餐饮外卖、快递行业规模的扩增,满足不同消费者饮食需求和为人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随之产生大量塑料瓶、食品塑料包装袋、一次性塑料制品等“塑料污染”等问题。对此,2020年,我国发布了非常严的“禁塑令”,全面限制不可降解塑料的使用。在政策的施压下,以及人们环保意识不断提升的驱动,可降解材料替代传统塑料正成为一条重要的解决路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规模逐年快速递增。有机构预测,未来5年可降解材料的年市场规模或超270亿元,需求量相比现在增长30倍以上。目前,可降解材料也成为众多公司争抢的“黄金赛道”。从总体上来看,可降解材料需求主要集中于包装领域,软包装和硬包装占比合计超过50%。当前,可降解塑料产业链主要有三个部分,即设计及关键原材料、可降解塑料制品、可降解塑料的应用。其中,PLA、PBAT是可降解材料未来主要发展方向。PLA(聚乳酸)主要以玉米、木薯等为原料加工而成,具有热稳定性好,抗溶剂性和生物可降解的特点。
但是,PLA(聚乳酸)虽然具有生物可降解性等优势,随之问题也暴露出来,一是PLA产业在我国起步较晚,面临着生产技术与成本的双重难题,二是PLA(聚乳酸)以玉米、木薯、大豆等为原料,这要消耗大量的玉米、大豆等粮食,由此也为国家的粮食安全造成影响,尤其是面对日益增长庞大的市场规模和需求量。
在此背景下,某企业致力于生产技术攻克,研发全降解聚乳酸材料。这种材料主要是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通过细菌发酵、化学合成获得的新型高分子纤维原料,有着耐候性好,强度保持率高,可完全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等优势。另外,为了满足市场对一次性可降解材料需求,该企业以玉米淀粉和薯淀粉为主要原料研制全生物降解一次性餐具,解决了淀粉餐具制造的关键技术问题。还有企业自主开发了“高光纯乳酸—高光纯丙交酯—聚乳酸”全产业链技术,并已形成批量化生产能力。对于以玉米、大豆等为原料带来的粮食安全问题的破解之道,有公司将废弃酒槽“变废为宝”,从中提取软性蛋白并混合纤维制成可降解包装,不但具有保鲜度更好、不易被氧化、生产成本低、降解周期短等优点,而且原材料丰富、可循环、可再生。
随着国内“限塑”、“禁塑”等环保政策的出台和针对不使用可降解材料的企业处罚力度加强,未来生物可降解塑料实际需求将出现跨跃式增长,前景广阔。而行业还要持续进行PLA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动产业化,以及寻找更多可用于PLA(聚乳酸)的原材料,缓解以玉米、大豆等为原料产生的粮食安全问题,才能更好地满足规模化需求,促进可降解材料市场的良性发展。
益生菌是一类对人体有益的活性微生物,能够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促进消化吸收,并增强机体免疫力。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益生菌逐渐成为功能性食品、保健品以及日常膳食补充的重要成分。益生菌不仅适用于成年人,也广泛应用于婴幼儿和老年人群体中。
亚叶酸钙作为一种重要的水溶性维生素衍生物,在人体健康和食品营养补充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是叶酸的稳定钙盐形式,易于人体吸收,还在孕妇保健、心血管健康以及功能性食品开发中有着广泛应用。亚叶酸钙的出现,为科学补充叶酸提供了更高效、更安全的途径。
在现代保健品和功能性食品领域,植物提取物因其天然、安全和多功能性受到广泛关注。红车轴提取物作为一种从红车轴植物中提取的天然活性成分,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多种生物活性,逐渐成为健康产业的重要原料。红车轴提取物不仅在传统药用领域有应用,也广泛用于现代保健食品和营养补充剂中。
在现代营养学和健康食品领域,食用菌类因其独特的营养价值而受到广泛关注。金针菇粉作为由新鲜金针菇通过烘干、粉碎等工艺制成的食品原料,保留了金针菇的天然营养成分,同时在食用和保存方面更加便捷。金针菇粉的出现,为人们的日常饮食和功能性食品开发提供了新的选择。
在现代健康食品市场中,天然果粉因其便捷性和营养价值而受到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山竹粉作为以山竹果实为原料制成的果粉产品,凭借独特的营养成分和口感优势,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山竹粉不仅保留了新鲜山竹的风味,还具备更长的储存期和多样的应用方式。
在果蔬加工与储运过程中,如何保持产品的新鲜度和营养成分始终是行业关注的重点。冷冻果蔬真空包装机作为一种先进的包装设备,凭借真空密封技术和冷冻保鲜方式的结合,为果蔬的长时间保存和远距离运输提供了理想解决方案。冷冻果蔬真空包装机的应用,不仅保障了产品的品质,也推动了果蔬产业的现代化发展。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