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编辑推荐 > 脱脂牛奶,脱掉的不仅是脂肪
  
牛奶是当今社会的营养食品之一,说"之一"或许有谦逊的意味。牛奶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磷脂、维生素以及钙、磷、铁、锌等矿物质,尤其是蛋白质中含有人体必须的8种氨基酸,且易消化,消化率高达98%,被誉为"白色血液"。
随着消费趋势的多样化,通过相应的人为处理,根据牛奶成分的差异,牛奶也被分成多种类型,比如纯牛奶、脱脂奶、高钙奶、舒化奶以及乳饮料等。在所有奶的类型中,脱脂奶或许是争议最多的一类,原因就在于脱脂奶脱掉了争议更大的脂肪。一般消费者认为,喝脱脂奶可以获取全部营养素,并且舍弃了脂肪,将更有利于健康。特别是发达国家,成年人通常喝脱脂牛奶或低脂牛奶,营养学家也建议成年人食用脱脂或低脂牛奶。那脱脂奶真的健康么?
脱脂牛奶和全脂牛奶的区别就在于脂肪含量,全脂牛奶含脂肪量约为3%,基本保留了牛奶中的所有营养成分。而脱脂牛奶是将牛奶中的脂肪去掉,脂肪含量一般在0.5%以下,还有一种是半脱脂牛奶,脂肪含量约为全脂牛奶的一半,含量在1.5%左右。实际上,脂肪被脱去时,伴随着许多与脂肪紧密关联的成分也被脱去,比如脂溶性维生素A、D、E、K等维生素,以及共轭亚油酸等,为了弥补脱脂带来的营养素损失,产品中往往需要额外添加相应的物质,这也不太符合天然化的要求。
脱脂牛奶之所以受欢迎,重点基于两点:一是有利于控制肥胖,二是有利于心脑血管健康。
脱脂无助于降低肥胖
常规认为,热量低的食品有助于控制肥胖的发生,因此大家顺理成章地认为脱脂牛奶也会降低肥胖。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脂肪与肥胖的渊源远不及糖类,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沃尔特·威利特(Walter Willett)博士研究证实,脱脂牛奶和其他低脂乳制品,都会使人变得更胖,原因在于3%的脂肪带来的热量,要远远小于摄入其他食品带来的热量。为了排除成年人自控成分的干扰,肥胖专家哈尔科姆针对11 000名两岁的婴儿喝牛奶的研究发现,喝全脂牛奶的孩子不易饿,因此减少了其他食物的摄入,从而使获取的总热量更低,从根本上遏制了引起肥胖的因子。
牛奶脂肪无碍心脑血管健康
目前,世界各国的饮食指南中都建议少食脂肪,中国膳食指南中也将脂肪(油)放在了金字塔的顶部,也就是每日使用量很低。过多的脂肪摄入有损健康的观念已是国际共识,但是否意味着伴随牛奶摄入的脂肪也有损健康呢?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酸奶、奶酪、黄油和牛奶中的饱和脂肪不仅不会增加老年人心脏病风险,还能降低患中风的几率。美国休斯顿大学研究团队历时22年,对3000名65岁以上参试者进行追踪研究,分析了参试者日常奶制品摄入情况,在评估他们血液中的脂肪酸含量水平后研究人员发现,乳制品中所含脂肪降低了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尤其是对中风的防范作用明显,可将其风险降低42%。
近日,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上的两篇文章显示,脂肪摄入最多的人群(脂肪摄入占膳食总热量的35%),死亡率比脂肪摄入较少的人(脂肪摄入占总热量的10%)低23%,而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基本相当,因此牛奶脂肪的摄入并不会影响心脑血管健康。
脂肪作为人体重要的营养素,是人体不可获缺的物质。脂肪摄入过多有害健康,同样,脂肪摄入不足,也将会引起身体不适。单从摄入量来讲,牛奶中含有的脂肪非常有限,远远未到需要人为控制的程度,脱脂未必更健康!
随着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绿色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食品包装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环保性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纸质包装因其可再生、易降解的特性,成为替代塑料包装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三高”人群和“糖人”越来越多,以至于有的人“谈糖色变”,把爱喝的可乐都换成了无糖可乐。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提升,消费者也对低糖、无糖食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尤其是在糖尿病和肥胖症等慢性疾病高发的背景下,寻找安全、有效的糖替代品已成为食品工业研究的重要方向。
山茶,作为一种我国传统名优植物,其不同部位也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山茶在食品加工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高压、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让我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食物,而酸面包(sourdough bread)正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种面包以其独特的酸香风味和健康益处,逐渐成为全球烘焙爱好者和健康饮食者的宠儿,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备受青睐。
猴头菇,作为一种著名的食药用菌,不仅以其独特的形态和美味著称,更以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多种健康功效备受青睐,而猴头菇菌丝体,作为猴头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蕴含着巨大的健康潜力。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保的日益关注,传统的食品包装材料逐渐受到限制,可食膜作为一种新型的食品包装材料,因其具有可生物降解、安全无毒、可食用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