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编辑推荐 > 柘树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柘树是桑科柘属植物,全世界存在约6种柘属植物,主要分布于亚洲和大洋洲,我国柘属植物品种较为丰富,因柘属对环境要求较高,而关于柘属的培育研究跟不上,导致我国的柘属保有量较大,但分布较为零散。经过多年的不断研究,柘属的经济价值逐渐显现,发展潜力巨大。
柘树习惯生长于阳光充足的山坡、丘陵地带,因生长环境恶劣,其木本组织结构紧密,适宜做木制器具,又因柘树十分稀少,且超过50年龄的数木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树种,因此柘木就显得格外珍贵。其次,柘树的枝条生长很快,也是养蚕原料来源之一,因柘树叶较硬,质量上不如桑叶。另外,柘木的汁液也是古代一种名贵的染料。
柘树的茎皮和根皮是很好的药材,《本草拾遗》:"味甘,温,无毒,"入肝、脾二经,具有化瘀止血、清肝明目、截疟、治崩漏、飞丝入目、疟疾等,可见药用价值也尤为突出。国外于二十世纪中叶开始了系统化研究柘树的化学成分,科研人员通过现代化的分离技术从柘树皮中分离出16种氧杂蒽酮类化合物以及4种黄酮类成分。经研究发现,柘树中的黄酮类物质是主要的活性物质,具有抗炎、抗氧化、保护肝 脏等作用,动物实验表明抗肿瘤作用明显,这也是柘树现代药理研究的主要方面。20世纪70年代,柘树的药学应用就已经成为现实,通过柘木生产的柘木糖浆和柘木注射液已作为抗肿瘤的辅助用药,用于治疗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能抵抗化疗对血细胞的抑制作用,减轻化疗药物对免疫功能的损害,从而降低毒副作用。
柘树果是柘树的果实,常被称作野荔枝、野梅子,肉质较软,橙黄色。干品多为对开节片,呈皱缩的半球形,全体橘黄色或棕红色,果皮内层着生多数瘦果,瘦果被干缩的肉质花被包裹,汁液呈乳白色,味微甜。我国医学典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对柘树果实的药用方法已有记载:柘树成熟果实晒干研粉,黄酒吞服,具有清热凉血,舒筋活络的功效。现代研究中对于柘树果的深度报告较少,研究表明,柘树果也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其中的异黄酮化合物在预防乳腺癌、前列腺癌、心血管疾病和骨质疏松方面有较强的生物效应,科学界尤其热衷于研究柘树果提取物对乳腺癌的作用机制,包括MTT、线粒体膜电位、细胞周期、ROS及凋亡通路等方面。目前柘树果活性成分的研究中实验与现实脱节问题突出,试验中采用的都是经过多次分离纯化的成分,与柘树果本身相差巨大,二者之间的存在关系及作用量较为模糊,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
实际上,柘树果也是一种优质的功能性食品,韩国已经有用柘树果开发的食品上市,并且市场反馈良好。韩国釜山国立大学通过研究肯定了柘树果的食用价值,可以用作优良的功能性膳食补充剂。柘树果食品的出现肯定了相关研究的价值,使学术研究不再“无功而返”,同时也加快了柘树果的产业化发展。与柘树相比,柘树果属于复产果品,每年都会大量产出,在产业持续性方面比柘树有优势,而且柘树果做成的产品多样化,液体饮料、粉剂、果脯、果酱等。
柘树果在我国的目前监管体系中处于空白状态,虽然我国尚没有关于柘树果食用历史和安全性的考证,但国外相关产品的推出以及研究的深入,也加快了我国柘树果新食品原料的步伐。在以创新为主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都将给市场带来活力,柘树果或许也是一个契机。
日本作为全球功能性食品代表市场之一,其在产品开发、剂型创新和原料挖掘方面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以及对个性化和高效营养需求的增加,日本功能性食品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在这一过程中,新颖的原料和独特的技术工艺成为企业争夺市场份额的关键因素。
亚精胺是一类生物活性有机小分子,毒 性低功效强,具有抗炎、抗氧化,增强线粒体代谢等功能。机体内亚精胺除外源膳食补充和细胞生物合成外,肠道菌群代谢也是亚精胺重要来源之一。而且亚精胺还可以和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维持肠道稳态,在增强肠道免疫功能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