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编辑推荐 > 食用枇杷有望再添 "一员":枇杷花
枇杷是蔷薇科、枇杷属植物,常绿小乔木,原产于中国东南部,因叶子形似乐器琵琶而得名。枇杷与大多数果树不同,在秋天或初冬开花,果子在春天至初夏成熟,比其他水果都早,因此被称为"果木中独备四时之气者"。枇杷浑身是宝,其果实柔嫩多汁、鲜美可口、营养丰富,有润肺、止咳、健胃消热等功效,是非常好的食疗原料,枇杷叶、枇杷花等都可入药,药用价值较高。
枇杷果营养丰富,富含碳水化合物、果胶、鞣质、钙、钾、钠等无机盐及维生素等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是很好的保健水果。枇杷含有丰富的类胡萝卜素,具有保护视力的作用,含有苹果酸、柠檬酸、酒石酸等有机酸,能刺激消化腺分泌,有利于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吸收、止渴解暑。枇杷果实在食品工业中应用较为广泛,可做成枇杷饮料、枇杷罐头、枇杷果脯、枇杷果酱等,也可进一步做成发酵产品,比如枇杷果酒、枇杷果醋等。
枇杷叶是枇杷中价值的部位,收录于中国药典。枇杷叶入药始载于《名医别录》,本草纲目记载:"枇杷叶,治肺胃疾病,大都取其下气之功耳,气下则火降痰顺,而逆者不逆,呕者不呕,渴者不渴,咳者不咳矣。"随着对枇杷叶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成分被分离发现,迄今为止从枇杷叶中分离的活性成分主要有三萜酸类、倍半萜类、黄酮类等50多种,不同成分展现出不同的生物活性。枇杷叶中分离的乌苏酸、齐墩果酸等三萜酸类具有抗炎、镇咳、降血糖、抗病毒等作用。因枇杷叶的药用价值较为突出,其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较少,含有枇杷叶的保健食品仅有4种获批,都集中于2000年和2001年之间。2014年6月国家卫计委发布批准枇杷叶为新食品原料的征求意见稿,12月即获得批准,至此枇杷叶才真正跨入食品行业的大门。枇杷叶因活性物质功能显著,其相关产品多以功能性为主,枇杷叶目前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以枇杷叶的浸提物为主,开发果味或功能饮料,二是将枇杷干叶经过烘干、杀菌之后,开发成代用茶类,因代用茶的方便性,目前其市场反馈要优于饮料类。
2017年7月20日国家卫计委受理了枇杷花的新食品原料申请,时隔一年多时间,终于有了新动态。2018年11月7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发布枇杷花新资源食品的意见稿,意味着枇杷家族将又添一成员。《本草纲目》记载:"枇杷花主治头风,鼻涕流清。"在古代也常作为药材使用,研究指出,枇杷花与枇杷叶的活性成分类似,主要有三萜酸类与黄酮类,再加上枇杷花量多、花期长,座果率高,为防止无谓的养分消耗,实际生产中有90%多花朵会被去掉,因此对于枇杷花的开发利用具有较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枇杷花除了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还含有一定的挥发油,具有抗菌、消炎等功效及特殊的香气,在食品工业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风味、功能等都可以作为开发要素,烘焙、饮料、代用茶,甚至是功能食品等领域,枇杷花都具有一定应用优势。枇杷花的批准将很大程度上推动枇杷其他部位的开发利用,比如枇杷根、枇杷蜜等,将来或许会有更多枇杷相关产品面世。
食品添加剂是指在食品行业生产中为改善食品的颜色、香气、味道,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一类化合物质或者天然物质。食品添加剂根据用途分类,包括食用色素、营养强化剂、防腐剂、调味剂、增稠剂等。
运动性疲劳是指人体脑力和体力持续活动到一定阶段时出现的一种生理现象,表现为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维续其机能在特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过度疲劳可能会导致内分泌紊乱、机体免疫力下降,严重者危及生命健康。机体产生疲劳的机制目前的解释主要为能量物质水平降低、代谢产物的累积、氧化应激、炎症因子的过度释放、Ca2+代谢紊乱等。
当顶层出手的时候,“减肥”就不再是停留在嘴上的话题了,而是要切实的落到实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有研究预测,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成人超重肥胖率将攀升至70.5%,儿童群体也将突破31.8%。“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方案的提出,将“减肥”这个私人话题正式升到了社会层面,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战略体现。
甘薯,又称红薯、甜薯、白薯、朱薯等,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其块根富含淀粉、蛋白质、糖类、粗纤维、多酚、黄酮、维生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和矿物质等,是公认的高营养价值、高性价比的食物。
电解质水作为一种新兴的饮品,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它在运动、高温、疾病等场景下,为人们提供了补充电解质和水分的便捷方式。然而,市场上电解质水产品众多,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在选择时往往感到困惑。本期,我们将从相关标准的角度,深入探讨电解质水的定义、分类、营养成分、标签标识等方面,帮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和选择电解质水。
说到月见草油,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保健品柜台里那些金灿灿的胶囊,其实它是以食材身份登上人类餐桌的。近年来,食品科学家们重新发现了它的食用价值——在德国柏林举行的世界功能食品大会上,月见草油被评为“最 具开发潜力的新型食用油”。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