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速
    求购
  • 买家
    客服
  • 卖家
    客服
  • 反馈
  • 顶部
  • 资讯 > 营养保健品 > 记住10个“不等于”躲开食品营销里的陷阱

    2018-07-04 来源:人民网食品频道
    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有了更多的钱去关注健康。为了“吃出健康”,许多人愿意付出更高的价格。于是各路精明的商家,也就不停地推出“新型的”“特有的”“高级的”食品围绕着人们的“心理期望”翩翩起舞。

        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有了更多的钱去关注健康。为了“吃出健康”,许多人愿意付出更高的价格。于是各路精明的商家,也就不停地推出“新型的”“特有的”“高级的”食品围绕着人们的“心理期望”翩翩起舞。

      分辨谣言、抵御虚假往往需要专业的知识,但我们不可能在各个领域都有足够的积累。于是,在各种直击我们“痛点”的营销宣传面前,经常溃不成军,钱包失守。

      下面10个“不等于”的前边是食品营销中的常见噱头,后边是厂家诱导你要接受的信息。大家应该理解和记住的是: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不等于”。

      “研究”不等于“正确结论”

      研究往往是特定研究条件限制下的一个结论。一方面,它的成立有着诸多限制条件,并不能随意推广到实际生活中;另一方面,研究需要与这个领域的其他研究互相印证,互相补充,综合在一起来分析才能得到有价值的结论。尤其当一项研究的结果很“惊人”“颠覆”“改写”,就意味着忽悠的可能性很高。

      “热门科学术语”不等于“高科技新产品”

      堆砌你熟悉但并非真正理解的科学名词,只是为了让你“不明觉厉”,很多时候卖家自己也不懂是什么意思,仅仅是这些科学术语代表着热门的科学研究领域而已。

      “拥有专利”不等于“有宣称的功效”

      许多产品宣称有多少项专利,听起来很“高大上”。专利只表示在“某一方面”有所创新,并不代表产品有什么功效。这个“某一方面”,可能仅仅是包装或者加工设备的些许改进而已。

      “原料稀缺”不等于“有宣称的功效”

      中国古人认为“非常之物必有非常之效”,就用今天的话说也就是“脑补”。对动植物来说,稀缺只表示它适应环境的能力不强,或者没有驯化养殖种植的价值。但凡看到一种产品的卖点主要是“以稀为贵”,基本上就可以认为是忽悠了。

      “名人在用”不等于“有宣称的功效”

      绝大多数代言产品的名人并不具有评判产品的专业能力。代言产品只是“商业交换”——厂家付钱,名人向粉丝推荐该产品。名人在用、名人推荐、名人喜欢,都跟“功效”没有什么关系。

      “传统古法”不等于“安全健康”

      “传统古法”,只是古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琢磨出来的办法。而食品是否安全健康,取决于原料和加工中的工艺控制。如果“古法”中有好的部分,都可以吸纳到现代工艺中来;而现代工艺对于安全健康的认知,再聪明的古人也不可能知道。

      “工序复杂”不等于“产品好”

      许多食品喜欢宣称“经历XX道工序精心制作”,但食品品质并不由工序数量和复杂程度决定。对于营养和安全,工序多不仅没有帮助,反而会增加营养损失、增大安全风险;对于风味口感,直接尝尝就知道了,也不需要用工序的数量和复杂程度来衡量。

      “原料种类多”不等于“有特别功效”

      许多食品宣称“含有XX种原料”。一种食材或者营养成分对健康有什么样的影响,并不是“有”了就可以,更重要的是“有没有宣称的功效”“有多少”。原料种类越多,就意味着各种原料的含量越少。在理论上可能存在“鸡尾酒效应”,但这种“搭配产生的效果”需要证据来证实。市场上宣称“含有XX种原料”的功效食品或者保健食品,只是把“XX种原料”混在一起做一锅大杂烩,然后根据“逻辑上可能有”就赋予了它“有”各种想要的功效。

      “生物活性”不等于“保健功效”

      有许多产品喜欢说“含有XX生物活性物质”,或者“研究发现某食品中含有XX生物活性物质”,然后被演绎成具有“保健功效”,最典型的就是“白酒养生”“白酒抗癌”。

      关于生物活性,逻辑上有点绕,记住以下几点:首先,“生物活性”只是说这种物质能对细胞产生影响,并不意味着是人们期望的“保健功效”,也完全可能是“毒副作用”;其次,即便细胞实验“可能有效”,在人体中是否存在同样的作用,需要多大的量才有同样的作用,也是没谱的事情;,即便通过吃某种食物对身体有某种好处,也还需要考虑吃到那个量时对整个食谱的影响。比如葡萄酒中的白藜芦醇,要想获得足够的量,需要先把自己醉死。再比如“红糖补铁”,如果通过红糖来满足成年女性的铁需求,需要好几百克的糖。

      “存在不同”不等于“有宣称的作用”

      在各种“眼见为实”的小实验中,最常见的忽悠方式是“某产品和其他产品不同”,然后演绎出有什么“宣称的功效”。看到“不同”的时候,提醒自己“见证奇迹的时刻”是可以通过各种手法来实现的。看到不同,需要搞清的是这种不同“来源于什么”“意味着什么”,而不要因为“有不同”就相信了商家说的“有功效”。比如冰糖比白糖好看,就被认为冰糖比白糖“健康”。

    相关阅读
    食品防腐剂的研究进展及监管机制

    食品添加剂是指在食品行业生产中为改善食品的颜色、香气、味道,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一类化合物质或者天然物质。食品添加剂根据用途分类,包括食用色素、营养强化剂、防腐剂、调味剂、增稠剂等。

    2025-08-13
    运动性疲劳机制及抗疲劳天然产物研究应用

    运动性疲劳是指人体脑力和体力持续活动到一定阶段时出现的一种生理现象,表现为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维续其机能在特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过度疲劳可能会导致内分泌紊乱、机体免疫力下降,严重者危及生命健康。机体产生疲劳的机制目前的解释主要为能量物质水平降低、代谢产物的累积、氧化应激、炎症因子的过度释放、Ca2+代谢紊乱等。

    2025-08-13
    减肥界的明星产品,白芸豆提取物到底如何?

    当顶层出手的时候,“减肥”就不再是停留在嘴上的话题了,而是要切实的落到实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有研究预测,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成人超重肥胖率将攀升至70.5%,儿童群体也将突破31.8%。“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方案的提出,将“减肥”这个私人话题正式升到了社会层面,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战略体现。

    2025-08-13
    甘薯的营养功能成分及其加工利用

    甘薯,又称红薯、甜薯、白薯、朱薯等,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其块根富含淀粉、蛋白质、糖类、粗纤维、多酚、黄酮、维生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和矿物质等,是公认的高营养价值、高性价比的食物。

    2025-08-13
    “电解质水”真相,标准里的“电解”与“解密”

    电解质水作为一种新兴的饮品,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它在运动、高温、疾病等场景下,为人们提供了补充电解质和水分的便捷方式。然而,市场上电解质水产品众多,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在选择时往往感到困惑。本期,我们将从相关标准的角度,深入探讨电解质水的定义、分类、营养成分、标签标识等方面,帮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和选择电解质水。

    2025-08-13
    月见草油演绎药食同源,食品界的“万金油”正在破圈

    说到月见草油,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保健品柜台里那些金灿灿的胶囊,其实它是以食材身份登上人类餐桌的。近年来,食品科学家们重新发现了它的食用价值——在德国柏林举行的世界功能食品大会上,月见草油被评为“最 具开发潜力的新型食用油”。

    2025-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