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速
    求购
  • 买家
    客服
  • 卖家
    客服
  • 反馈
  • 顶部
  • 资讯 > 编辑推荐 > 你是“吃饭拍照验毒”党吗?基于智能手机的食品检测技术真的有

    2018-01-09 来源:Sjgle.com食品加工在线 作者:小泥沙
    随着新一代感知技术的发展,新型传感技术与手机的结合使得开发强大的智能手机平台成为许多重要的应用领域,如医疗诊断,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分析。其中基于智能手机的新型检测技术具有检测速度快、成本低、易操作和便于数据管理的优势,并且只需要较少的设备和用户参与。所以,智能手机与感应功能组件的集成用于食品安全分析成为食品检测技术的一大热点。

      在不久的将来,当我们拿出手机对食物拍照时,可能并不是为了发朋友圈,而是在做一件十分严肃而且极具科学技术含量的事—食品安全检测。

      随着新一代感知技术的发展,新型传感技术与手机的结合使得开发强大的智能手机平台成为许多重要的应用领域,如医疗诊断,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分析。其中基于智能手机的新型检测技术具有检测速度快、成本低、易操作和便于数据管理的优势,并且只需要较少的设备和用户参与。所以,智能手机与感应功能组件的集成用于食品安全分析成为食品检测技术的一大热点。

      基于智能手机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主要分为两大类,其一是智能手机搭载生物传感器,其二是智能手机与光学及光谱学器件的集成。

      生物传感器将生物受体与目标分析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特定信号进行测定,从而实现目标分析物的直接测量,具有成本低,检测速度快,小型便携的优点。目前,智能手机搭载的可用于食品分析检测的生物传感器主要有荧光成像、比色读卡器和电分析平台。荧光成像是利用荧光染料与目标生物或化学分子的特异性结合实现对靶分子荧光标记,然后利用智能手机相机收集和测量荧光强度而进行的一种分析检测手段,它能够实现目标分子的可视化。最近研究报道,利用智能手机搭载的荧光检测技术在两小时内可完成对水、脱脂牛奶中大肠杆菌的检测,其检测限为5-10 CFU mL -1,也可用于检测牛乳中的生长激素和食物中乳糖或半乳糖的准确定量。比色测定广泛应用于酶、抗体和肽的测定,它通过测量显色剂或反应产物在特征波长下的吸收量,而确定被检测物的含量。基于智能手机的比色测定可实现现场检测食源性致病菌,它将生物传感器和互联网结合,通过无线网络将数据上传到服务器,可以在消费者购买或消费之前,对食品污染进行完整的分析之后立即发出警告,以便及时封锁供应链。该技术可用于红酒品质的评价,牛奶抗生素残留、****B1、氟离子浓度的测定,也可用于过敏原的测定,如花生的测定,其检测水平可达百万分之一。

      电分析方法使用电极与分析物溶液进行电接触,与它们所连接的电子设备结合,以测量溶液的电参数,根据电参数确定检测物浓度的大小。电分析方法高效、简便、成本低,可携带,可无线操作的优点对于开发基于智能手机的现场检测平台特别适用,它能够实现偏远地区的实时测量,而且通过结合不同的功能电极,可以满足多种食品安全相关物质的现场检测要求。研究人员使用具有电场驱动的移动式电化学装置实现了对瘦肉精的检测。

      目前,实验室智能手机生物传感器的应用相对比较成熟,而智能手机光谱技术的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与生物传感器的检测方法不同,光学检测技术是以非侵入方式进行的,所以对被检测物是无损的。大多数用于工业和实验室的光谱仪器设备昂贵且体积庞大,限制了它的应用,但近来,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更多的便携式光谱仪已经面世,将光谱仪集成到智能手机中,利用其紧凑配置的高效处理能力,实时提供光谱信息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研究报道,智能手机集成光谱仪可用于测量酒精饮料中的葡萄糖和乙醇,检测水果的成熟度和内部质量,以及检测肉类表面的粪便带来的致病菌及其他微生物污染。

      与传统实验室检测分析平台相比,基于智能手机的食品检测技术有方便、快捷、高效、成本低,可实现实时现场检测的优点,但也存在技术层面的问题。首先,样品制备依然是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检测技术领域的瓶颈,绕过使用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对昂贵笨重的实验仪器的操作,由非专业人员进行的样品处理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污染,从而使测量结果产生偏差。其次,基于智能手机的检测手段采用的都是间接确定目标物质的浓度,因此首先需要使用不同浓度的标准物质建立标准曲线,而且要求标准物和被检测物在检测时的条件保持一致,所以每次测量前都应该对标准曲线进行校准,否则检测结果也会有偏差。所以,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将是系统依靠大数据实现自校准,不需外部参考浓度的标准校准。

      日益便携和经济实用的光学传感器的制造技术和云计算的巨大潜力结合,以及现代智能手机作为连接门户和接口分析、结果显示的超强工具,移动诊断分析的发展将会变得越来越迅速,这些技术的发展也将为食品安全检测分析带来新的革命性进步。

    参考文献:

    [1] Li, F.; Bao, Y.; Wang, D.; Wang, W.; Niu, L. Smartphones for sensing. Sci. Bull. 2016, 61, 190–201.

    [2] Rateni G, Dario P, Cavallo F. Smartphone-based Food Diagnostic Technologies: A Review[J]. Sensors, 2017, 17(6):1453.

    [3] Coskun, A.F.; Wong, J.; Khodadadi, D.; Nagi, R.; Tey, A.; Ozcan, A. A personalized food allergen testing platform on a cellphone. Lab Chip 2013, 13, 636–640

    [4] Dou, Y.; Jiang, Z.; Deng, W.; Su, J.; Chen, S.; Song, H.; Aldalbahi, A.; Zuo, X.; Song, S.; Shi, J.; Fan, C. Portable detection of clenbuterol using a smartphone-based electrochemical biosensor with electric field-driven acceleration. J. Electroanal. Chem. 2016, 781, 339–344.

    [5] Liang, P.-S.; Park, T.S.; Yoon, J.-Y. Rapid and reagentless detection of microbial contamination within meat utilizing a smartphone-based biosensor. Sci. Rep. 2014, 4, 5953. 

    作者简介:小泥沙,食品科技工作者,2017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硕士,现就职于国内某大型药物研发公司,从事营养食品的开发与研究。

    相关阅读
    食品防腐剂的研究进展及监管机制

    食品添加剂是指在食品行业生产中为改善食品的颜色、香气、味道,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一类化合物质或者天然物质。食品添加剂根据用途分类,包括食用色素、营养强化剂、防腐剂、调味剂、增稠剂等。

    2025-08-13
    运动性疲劳机制及抗疲劳天然产物研究应用

    运动性疲劳是指人体脑力和体力持续活动到一定阶段时出现的一种生理现象,表现为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维续其机能在特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过度疲劳可能会导致内分泌紊乱、机体免疫力下降,严重者危及生命健康。机体产生疲劳的机制目前的解释主要为能量物质水平降低、代谢产物的累积、氧化应激、炎症因子的过度释放、Ca2+代谢紊乱等。

    2025-08-13
    减肥界的明星产品,白芸豆提取物到底如何?

    当顶层出手的时候,“减肥”就不再是停留在嘴上的话题了,而是要切实的落到实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有研究预测,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成人超重肥胖率将攀升至70.5%,儿童群体也将突破31.8%。“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方案的提出,将“减肥”这个私人话题正式升到了社会层面,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战略体现。

    2025-08-13
    甘薯的营养功能成分及其加工利用

    甘薯,又称红薯、甜薯、白薯、朱薯等,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其块根富含淀粉、蛋白质、糖类、粗纤维、多酚、黄酮、维生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和矿物质等,是公认的高营养价值、高性价比的食物。

    2025-08-13
    “电解质水”真相,标准里的“电解”与“解密”

    电解质水作为一种新兴的饮品,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它在运动、高温、疾病等场景下,为人们提供了补充电解质和水分的便捷方式。然而,市场上电解质水产品众多,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在选择时往往感到困惑。本期,我们将从相关标准的角度,深入探讨电解质水的定义、分类、营养成分、标签标识等方面,帮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和选择电解质水。

    2025-08-13
    月见草油演绎药食同源,食品界的“万金油”正在破圈

    说到月见草油,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保健品柜台里那些金灿灿的胶囊,其实它是以食材身份登上人类餐桌的。近年来,食品科学家们重新发现了它的食用价值——在德国柏林举行的世界功能食品大会上,月见草油被评为“最 具开发潜力的新型食用油”。

    2025-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