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食品原材料 > 历史上松子原料是如何采集的?
松子,长于松塔之内,状若塔,下丰上锐,层瓣鳞砌。每个松塔内可藏百粒子,每瓣内各藏一或两粒种子,熟则瓣开子落。子呈茶褐色,每年在白露过后就可以采塔,三年一小收,五年一大收。长白山区的满族先民长期依赖采集、狩猎经济,在很久远的时期就形成了采集松子的习俗。
【松子】
满清在建立政权之前,女真人采集松子的目的有二:一是为了向明政府纳贡,二是为了在京城、辽东马市和中朝边境销售获利。入关之后,松子采集的目的转向满足宫廷与贵族之家祭祀和日常生活之用。随着松子采集目的的变化,采集组织也由“塔坦”发展到“牛录”,由打牲乌拉府发展到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到乾隆五年(1740),清政府又设立了辅佐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完成采捕任务的打牲乌拉协领衙门。塔坦在满语中本是“野外人的住所”的意思,明末兴盛的采集业使塔坦衍生出“生产组织”之意;塔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若干个塔坦组成牛录。努尔哈赤起兵后,对牛录制度进行了改革:打破固有的地域界限及血族亲缘关系,由临时性的生产组织转变成军事、行政职能较强的固定性、政治性的社会组织单位。入关前后,盛京的内务府每年秋季都派牛录丁采集松子。采集松子是重体力劳动,养精蓄锐很重要,通常在进山前的半个月里就不再接触女性,而且为了表示虔诚,进山之前必须净身。采集松子的劳动危险系数也很高,为求吉利,通常以占卜方式决定在山里的行走方向和采集目的地。
磷脂酰丝氨酸(PS)作为能辅助认知健康的原料,不仅能解决银发群体的核心痛点,更成为布局银发食品赛道的关键抓手。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日益重视,食品保鲜技术也不断发展。传统的食品保鲜方法,如冷藏、冷冻、防腐剂等,虽然能够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食品品质下降、化学残留等问题。因此,开发新型的食品保鲜技术成为当务之急。活性包装通过添加具有特定功能的活性物质,赋予包装材料新的特性,从而更好地保护食品,延长其保质期,并提升食品安全性。
2025年7月,IFT FIRST 2025在美国芝加哥顺利举办。IFT FIRST是全球食品和饮料行业重要的盛会之一,由美国食品技术协会(IFT)每年举办,汇集数千名专业人士,包括食品科学家、产品开发人员、研究人员、原料供应商和初创企业等,共同探索食品科学、健康、可持续性和创新领域的新进展。
甘薯,又称红薯、白薯、山芋等,是一种常见的粮食作物,其块根中含有丰富的淀粉,一般含量在10%-30%左右。甘薯淀粉作为一种天然的淀粉资源,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广泛的应用价值。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甘薯淀粉在食品保健营养行业中的应用也日益受到关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全球营养科学迈向“精准化、可持续化”的新阶段,ω-3 多不饱和脂肪酸正成为食品、医药及公共卫生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其中,DHA因其在人脑神经组织与视网膜中的结构性作用及广泛的生理调节功能,被誉为“脑黄金”。
柑橘多甲氧基黄酮(PMFs)是柑橘类水果中一类重要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调节肠道菌群等多种生理功能。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需求的增加,柑橘多甲氧基黄酮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