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市场动态 > 包装“内增高”,莫让诚信被“拉低”
近日,消费者吐槽餐具“内增高”的视频引发热议。有媒体记者调查发现,为餐具或包装加装“内增高”做法并非个例,一些餐厅通过使用加厚、垫高的餐具,让餐品看起来分量更足;部分商家通过在商品包装盒内加垫硬纸壳、增加商品内层包装面积等方式,让商品看起来更“高大上”。
甜品碗底厚实如砖,牛奶箱里半盒塞满硬纸,瓦煲菜量只够盖个底……这些被消费者吐槽的“内增高”套路,本质上是商家利用视觉误差制造的消费陷阱。人们对于商品分量的直观感受,往往依赖于视觉上的第一印象。心理学研究早已揭示,消费者在短短3秒内便能基于包装体积形成对商品价值的初步判断。商家正是抓住这一认知特点,用“浅口厚底”的餐具让90克甜品产生200克的错觉,靠垫高的薯片桶掩盖容量缩水20%的事实。即便包装上明确标注了净含量,其设计依旧在刻意误导消费者的决策。商家的这种精明算计,实则是在悄无声息地侵蚀市场的诚信基石。
这种行为,无疑已经跨越了法律与道德的双重红线。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商品真实情况的权利。那些标注着“净含量90克”,却伪装成200克容量的甜品碗,通过制造认知偏差,变相剥夺了消费者的知情权。2023年上海“蛋糕包装高度误导案”中,法院最终认定,包装设计产生的重大误解会使标注形同虚设,这一判例清晰表明,包装的误导性不因标注而免责。商家若将心思花在钻空子而非提升品质上,或许能短期获利,但长此以往,必将耗尽消费者的信任。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行为的隐蔽性给监管出了难题。现行标准对包装“功能性”与“欺骗性”的界定模糊,商家一句“装饰需要”“防碰撞设计”就能搪塞过去。加之多数商品单价不高,消费者往往懒得较真,或是维权时拿不出商家故意误导的证据,导致“法不责微”的尴尬局面。
要根治这一乱象,必须多管齐下、综合施策。法律层面,应尽快细化相关标准,明确界定“过度包装”“误导性设计”的范畴,比如设定包装空隙率的上限,禁止餐具厚度超过合理比例。上海推行的“餐饮具深度不得超过食品高度的1.5倍”的规定,便值得广泛推广。监管部门可建立“包装负面清单”,对反复违规的商家实施信用惩戒,让其为“小聪明”付出沉重代价。行业自律同样不可或缺,餐饮协会应积极推广透明餐具、可视化包装,让消费者一眼看清真实分量;电商平台则应强化审核机制,对“包装与实物不符”的投诉迅速响应、及时处理。
消费者也需擦亮眼睛。遇到“内增高”包装不妨较真,用照片、视频留存证据,通过12315平台投诉。每一次维权都是对市场秩序的维护,当“视觉陷阱”无利可图,商家才会把精力放回提升商品品质上。
包装,是商品的脸面,更是诚信的镜子。消费者真正需要的,不是华而不实的“内增高”,而是货真价实的品质。只有当诚信成为看得见的准则时,消费市场才能告别套路、回归真诚。
我们通常没有机会展示嗅觉包装,但Tekni-Plex通过其Tri-seal业务部门在近期获得了一项名为”SniffSeal®”的专利。Tekni-Plex称该技术能够制造业内唯一一种在不会影响密封或损害内容的情况下通过感应密封闭合使气味渗透的衬垫。
现在我们可以在商品当中看到大部分的商品都是有包装的,那么包装的作用到底怎么样?你是大家应该要了解的,首先能够达到保护商品的作用,在商品流通的过程中,因为很多外界的因素影响,可能会让这件商品受到污染。
Innova近日公布了其2022年顶级包装趋势,其中“食品浪费斗士”位居榜首。气候危机、疫情大流行和政治动荡加剧了对粮食浪费的担忧,突显出延长货架寿命的包装在复杂的国际供应链中保存易腐食品的重要性。
11月1日,上海钦典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十五周年庆活动成功举办。回顾过往,上海钦典十五年来始终深耕包装机械领域,服务于各行各业;展望未来,上海钦典高度关注农产品精深加工链条延伸这一重要基石,致力于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近日,艾瑞咨询发布的《2025年中国团餐行业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去年团餐市场规模约2.7万亿元,预计2026年团餐市场规模将超3.5万亿元。面对学校、医院、企业等核心场景的差异化需求,行业通过运营模式创新与政策红利释放,探索出中央厨房标准化、县域下沉新通路、健康场景延伸三大破局路径。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