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专家原创 > 鱼腥草的秘密:不起眼的小草,巨大的营养价值
鱼腥草别名折耳根、蕺儿根,为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全草,主产于浙江、江苏、湖北。
草药性状:茎呈扁圆柱形,扭曲,长20~35cm,直径0.2~0.3cm;表面棕黄色,具纵棱数条,节明显,下部节上有残存须根;质脆,易折断。叶互生,叶片卷折皱缩,展平后呈心形,长3~5cm,宽3~4.5cm;先端渐尖,全缘;上表面暗黄绿色至暗棕色,下表面灰绿色或灰棕色;叶柄细长,基部与托叶合生成鞘状。穗状花序顶生,黄棕色。搓碎有鱼腥气味。
鱼腥草味辛,性寒凉,归肺经。能清热解毒、消肿疗疮、利尿除湿、清热止痢、健胃消食,用治实热、热毒、湿邪、疾热为患的肺痈、疮疡肿毒、痔疮便血、脾胃积热等。现代药理实验表明,本品具有抗菌、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利尿等作用。
历史记载
鱼腥草,名见《名医别录》。唐苏颂说:"生湿地,山谷阴处亦能蔓生,叶如荞麦而肥,茎紫赤色,江左人好生食,关中谓之菹菜,叶有腥气,故俗称:鱼腥草。"名见《名医别录》。产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四川广汉市高坪镇引入田间规模种植,现已带动周边乡镇近万亩种植面积,形成我国最大折耳根种植基地。
营养价值
1、清热解毒:鱼腥草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针对病症,将鱼腥草与各种不同的药物组合使用,如鱼腥草与桔梗、象贝、桃仁、鲜芦根、瓜蒌皮、生苡仁、冬瓜仁等组合,可以进一步加强鱼腥草的清热解毒功效。
2、消肿排脓:鱼腥草辛而微寒,专入肺经,作用较强,尤以清肺见长,善消痈排脓,又能清热止痢,为改善肺痈吐脓的良药,亦常用于肺热咳嗽、湿热泻痢。用于缓解热毒疮疡时,常与紫花地丁、金银花、连翘等药同用,内服外用均可。
3、利尿通淋:鱼腥草有利尿消肿的功效,因其专入肺经,而擅清肺热。肺为水之上源,通调水道,鱼腥草清肺热利尿而利于缓解热淋,用于热淋小便涩痛,常与木通、滑石、车前子等利尿通淋药同用。
鱼腥草的饮食禁忌
鱼腥草禁忌和寒性以及泻下渗湿作用强的食物或中药同吃,而且脾胃虚寒的人群也不可以吃鱼腥草。
鱼腥草和寒性的食物或中药同吃,比如西瓜、冷饮或者是黄连、夏枯草等,有可能会导致脾胃不适,容易导致脾胃产生损伤,引起腹痛、腹泻或者是畏寒等。而且鱼腥草具有利尿通淋的功效,不可以和芒硝、番泻叶,还有大黄以及芦荟、茯苓等泻下渗湿作用强的食物或中药同吃,以免导致利尿的作用加重,诱发排尿增多、口干舌燥等。
需要注意,鱼腥草是一种寒凉性的药物,如果脾胃虚寒的人群吃鱼腥草,有可能会导致体内寒气加重,还可能会引发脾胃虚寒更加明显。如果对鱼腥草过敏的人群也不可以吃,避免导致身体产生过敏反应。在平常生活中饮食方面要以多样化为主,多吃一些含有维生素的水果或蔬菜。
鱼腥草的食用方法
1、煎汤:取鱼腥草30克左右,加入适量清水,煎煮20分钟左右,可以加入适量冰糖调味。每天可饮用1-2次,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2、炖煮:将鱼腥草与其他食材一同炖煮,可以增加营养价值。例如,可以将鱼腥草与瘦肉、鸡骨架等一起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加入适量盐和调味料,炖煮1-2小时,食用汤汁。
3、泡茶:将鱼腥草晾晒至干燥,取适量放入茶壶中,冲泡成草药茶。可以单独冲泡,也可以与其他草药搭配冲泡,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
4、炒菜:鱼腥草也可以作为一种蔬菜食用,可以将其洗净后切段或切碎,与其他蔬菜一同炒制。炒菜时可以加入适量的调味料,提升口感。
作者简介:
Galileo,资深媒体记者,潍坊食品协会的新闻编辑助理,山东新闻媒体的幕后文章编辑之一。曾参与文学著作撰写,参与过山东食品博览会的文笔工作。
沙棘果粉固体饮料是一种以沙棘果为原料加工而成的功能性饮品粉末。沙棘果粉固体饮料富含天然维生素C、类黄酮及多种微量元素,能够为人体提供全面的营养支持,是现代健康饮食中受欢迎的产品。
代餐奶昔是一种以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及矿物质为主要成分的复合营养饮品。代餐奶昔能够提供日常所需的均衡营养,同时满足快速膳食替代需求,是现代健康管理和减重人群常选的营养方案。
益生菌酵素粉是一种融合了益生菌与多种酶制剂的复合营养粉。益生菌酵素粉能够为肠道提供活性益生菌,同时通过酶的作用改善食物消化吸收,是现代功能性食品和膳食补充剂的重要原料。
小分子复合肽是由多种优质蛋白质通过酶解技术制成的低分子量活性肽产品。小分子复合肽具有分子量小、易吸收的特点,可为人体提供高效的氨基酸补充,成为现代功能性食品和膳食补充剂的重要原料。
复合纤果粉是由多种水果和膳食纤维通过现代工艺制成的高营养保健食品原料。复合纤果粉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多酚及矿物质,能够为人体提供全面营养支持,是功能性饮品和健康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机香菇粉是以优质香菇为原料,采用有机栽培和低温干燥技术制成的高营养保健食品原料。有机香菇粉富含多糖、蛋白质、氨基酸及丰富的微量元素,能够为人体提供全面的营养支持,是现代功能性食品的重要成分。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