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市场动态 > 长江流域鱼类生物多样性评估结果揭晓
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了解到,该所何舜平研究员学科组通过与西南大学等多家单位合作,利用10多年来采集到的长江鱼类样品,首次对长江流域鱼类进行了全面的多样性评估,并在长江鱼类条形码研究上取得新进展。
据统计,长江鱼类约400余种,鱼类产量占我国淡水鱼类产量70%左右。为响应国家“五位一体”建设和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对长江流域鱼类资源的多样性评估急需更合理、更有效的分子鉴定体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何舜平研究员学科组通过与西南大学等多家单位合作,利用10余年来采集到的长江鱼类样品评估了长江鱼类DNA条形码鉴定的有效性。何舜平研究员介绍,每种鱼类的DNA条形码都是的,当鱼类在水中游过时,水中会留下鱼类DNA。技术只需用水中留下的鱼类DNA与参考数据库比对,就可以知道这片水域生活着哪种长江鱼类。
此次研究共收集长江鱼类2830条条形码序列,涉及16目,40科,135属,238种。通过构建DNA条形码参考数据库,首次对长江流域鱼类进行了全面多样性评估,涉及物种约为目前长江已知物种的近70%,几乎包含大家所知的鱼类。其余30%的河口鱼类多数处在支流部位,分布窄,种类少。结果表明,82%的鱼类物种能够有效鉴定到物种水平。该研究构建的DNA条形码参考数据库能够为后期的长江鱼类资源保护和监管提供有力帮助。
10多年采集长江鱼类,何舜平和他的团队几乎用脚丈量了长江流域沿岸的每寸土地。在人迹罕至的河谷中徒步行进,采样时遇到暴雨、山洪暴发,科研人员抱着采集到的样本拼命往山上跑;爬鳅等鱼类生活在激流中的石头下,趴在水底下拿网来捕捞是家常便饭。何舜平说,近几十年,长江沿岸经济蓬勃发展,也导致了生物栖息地不同程度的破坏,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远远超过其再生能力以及环境容纳量,生物资源量急剧下降,特别是鱼类资源严重受损,部分鱼类甚至已经濒临灭绝。该项研究能对后期的保护和鉴别物种工作提供帮助,同时对鱼类多样性的规划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日本作为全球功能性食品代表市场之一,其在产品开发、剂型创新和原料挖掘方面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以及对个性化和高效营养需求的增加,日本功能性食品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在这一过程中,新颖的原料和独特的技术工艺成为企业争夺市场份额的关键因素。
亚精胺是一类生物活性有机小分子,毒 性低功效强,具有抗炎、抗氧化,增强线粒体代谢等功能。机体内亚精胺除外源膳食补充和细胞生物合成外,肠道菌群代谢也是亚精胺重要来源之一。而且亚精胺还可以和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维持肠道稳态,在增强肠道免疫功能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