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市场动态 > 平均产奶量提升31% 奶牛***工程实施10年成效卓著
5月19日,以“合作、发展、共赢、振兴”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奶农节暨奶牛***十周年大会在北京正式拉开序幕。会议全面总结了过去10年实施奶牛***工程以来中国奶牛养殖业发生的巨大变化,并对未来利用新技术提升中国奶牛养殖提供了解决方案,确保中国的奶瓶子握在自己手中。
从2009年4月至今的10年间,在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支持下,由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和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联合创建的奶牛“***”技术示范现场会,已成功举办107期,根据对“***”示范牛场的统计,成母牛平均单产由2013年的7.6吨提高到2018年的10.0吨,提高了31%,同时比全国规模牛场单产高出17%,取得了重大成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理事长柯炳生致辞说,他对奶牛***10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表示祝贺。***技术服务有4个板块,技术报告、技术沙龙、现场诊断、答疑,可为农技协其他专业委员会学习、借鉴。作为中国农大前校长,他为农大的教授感到骄傲,李胜利团队为奶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柯炳生表示,奶牛产业是一个弱势产业,牛奶与其他农产品不一样,必须及时加工,在售奶时容易受制于人,依赖乳企,产出方面很薄弱;在投入方面也受制于人,国外奶牛场有土地,可以自己生产饲草料,国内牧场要购入饲料;同时大量乳制品进口让国内奶业雪上加霜,国内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在种种不利条件下,奶业还克服了种种困难、不断发展,这与大家的贡献是分不开的。祝愿奶牛产业今后得到更快的发展,在克服弱势方面,希望政府有更多的措施帮助奶业。
中国奶业协会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德发致辞时表示,在这十年间,***人用辛勤和汗水,将国家政策、科研成果、企业方针写在大地上,写在牛场中,提高了中国奶业的整体效率和质量水平。***十年为中国奶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科学技术支撑、培养了一批具有实践经验的牧场管理人才、培育了一批具有优秀基因的高产牛群。***的十年是中国奶业变革的十年,是中国奶业复兴的十年,是中国奶业快速发展的十年。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奶业处处长邓兴照在会上表示,提质增效,宣传引导,利益联结是奶业的三项重点工作。奶业要振兴,关键是提质增效,练好内功,科技要先行。近年来,我国奶牛养殖技术取得了很大进步,标准化、规模化、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化生产技术和机械设备日益普及,奶牛生产效率和竞争力显著提升,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密不可分。***专家深入一线,早出晚归、迎寒送暑,开展培训107期,讲授专题技术报告900多个,培训2.3万人次,覆盖奶牛340万头,体系示范场的单产由7.6吨提高到10吨,实现经济效益25亿元,成为普及推广奶牛养殖新理念、新技术、新装备的重要平台,得到了业内广泛认可。
邓兴照说,下一步,我们将与“奶牛***”培训等一起抓好技术提升工作,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推广关键技术,突破选种选配、精准饲喂、饲草料开发、疫病防控、质量管控、粪污处理等瓶颈制约。二是要加强技术集成示范应用,将组装集成配套的技术“标准化”“轻简化”和“模块化”,形成易学易懂易操作的通用养殖技术模式。三是创新培训方式,多种形式,一场一策,对症下药,解决实际问题。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奶牛***发起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李胜利作了主题为“奶牛”***“十周年工作总结”的演讲。为保持“***”示范的活力和生命力,10年来在组织模式、技术引进、培训模式、受众主体等方面开展了诸多的优化和创新。
一是打造了“政-产-学(研)-推”相结合的技术推广模式和协作平台;二是整合资源成立“奶业技术服务创新联盟”,吸纳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专家资源;三是推出了包括牛场诊断和操作示范、技术报告、技术沙龙等模块化的培训形式;四是在牛场现场诊断过程中引进国际的便携式分析仪器,做到诊断工具化和问题分析数据化;五是聚焦产业龙头企业,提升示范的针对性;六是成立了“现代奶牛场高级人才研修班”,专门培养储备场长和管理人才。
“***”工作业绩和成效显著,10年来共开展奶牛“***”技术示范培训107期,覆盖我国奶业生产的21个省(市),由国内专家讲授专题技术报告900多个,培训总人次超过2.3万人次,现场诊断牛场340个,示范奶牛340万头次。根据对“***”示范牛场的统计,成母牛平均单产由2013年的7.6吨提高到2018年的10.0吨,提高了31%,同时比全国规模牛场单产高出17%;“***”加大示范了优质玉米青贮制作和使用技术,示范牛场玉米青贮的干物质含量由2010年的25%提高到2018年31.2%,淀粉含量由2010年的20%提高到了28.4%,整体品质大幅提升。诸多案例,不胜枚举。为响应党中央关于落实全国特困连片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的会议精神,落实农业农村部科教司等的工作部署,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和“***”专家团队充分利用技术和服务优势开展技术扶贫工作,建立典型技术扶贫模式,推动奶业发展和农牧区脱贫有机结合,取得了显著效果。
会上还对***工程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颁发了奖项,北京首农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奶牛中心、北京东方联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国科诚泰农牧设备有限公司,在过去的十年里,他们用自己的汗水与辛勤,与“奶牛***”携手同行,获得“突出贡献奖”的专家是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朱化彬研究员、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建国、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施正香、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奶牛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宏军、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站长,天津梦得集团有限公司袁耀明经理,北京厚德瑞商贸有限公司杨茁萌博士、长春博瑞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甄玉国博士、杭州康德权饲料有限公司肖玲老师、嘉吉公司的 赵全刚老师。奶牛***十周年的奖项——“功勋奖”授予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肖定汉研究员。颁奖仪式后肖定汉研究员发表了获奖感言。
“青年奶业牧场主联盟”启动仪式也在当天举行。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奶牛***的发起人,中国农业大学的李胜利教授首先讲述发起联盟的始末,并宣读联盟宣言。《青年奶业牧场主联盟》的任理事长朱立科先生上台,宣读联盟宣言,并公布首届理事会选举结果以及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名单。随后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处长郑戈和中国农业大学科研项目处处长卜洪震对联盟启动进行总结致辞。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副理事长张建华、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处长郑戈、中国奶业协会秘书长刘亚清、副秘书长张智山、副秘书长周振峰、中国农业大学科研项目处处长卜洪震、地方奶业协会领导、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云南,黑龙江等省奶业体系首席科学家及国家奶牛体系岗位科学家和综合试验站站长、D20企业及大型牧场集团、供应链企业及***合作伙伴等出席大会。
在未来“奶牛***”技术集成服务中,将依托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测料配方”数据库,推动在线精准营养配方技术推广;携手产业链各个主体,推动物联网技术应用,共同打造智慧奶牛场;进一步开展奶业大工匠培训,进一步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机会,为研究生理论联系实践创造条件,为科学家发现产业问题和成果落地提供平台,为政府产业扶贫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围绕我国奶业产业科技进步,继续开展有价值、接地气、受尊重、有掌声的技术服务。
食品添加剂是指在食品行业生产中为改善食品的颜色、香气、味道,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一类化合物质或者天然物质。食品添加剂根据用途分类,包括食用色素、营养强化剂、防腐剂、调味剂、增稠剂等。
运动性疲劳是指人体脑力和体力持续活动到一定阶段时出现的一种生理现象,表现为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维续其机能在特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过度疲劳可能会导致内分泌紊乱、机体免疫力下降,严重者危及生命健康。机体产生疲劳的机制目前的解释主要为能量物质水平降低、代谢产物的累积、氧化应激、炎症因子的过度释放、Ca2+代谢紊乱等。
当顶层出手的时候,“减肥”就不再是停留在嘴上的话题了,而是要切实的落到实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有研究预测,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成人超重肥胖率将攀升至70.5%,儿童群体也将突破31.8%。“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方案的提出,将“减肥”这个私人话题正式升到了社会层面,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战略体现。
甘薯,又称红薯、甜薯、白薯、朱薯等,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其块根富含淀粉、蛋白质、糖类、粗纤维、多酚、黄酮、维生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和矿物质等,是公认的高营养价值、高性价比的食物。
电解质水作为一种新兴的饮品,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它在运动、高温、疾病等场景下,为人们提供了补充电解质和水分的便捷方式。然而,市场上电解质水产品众多,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在选择时往往感到困惑。本期,我们将从相关标准的角度,深入探讨电解质水的定义、分类、营养成分、标签标识等方面,帮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和选择电解质水。
说到月见草油,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保健品柜台里那些金灿灿的胶囊,其实它是以食材身份登上人类餐桌的。近年来,食品科学家们重新发现了它的食用价值——在德国柏林举行的世界功能食品大会上,月见草油被评为“最 具开发潜力的新型食用油”。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