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编辑推荐 > 日本的灵魂级食材—纳豆
一、纳豆简介
纳豆是一种传统的发酵豆制品,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和功能物质,被广大消费者接受。纳豆起源于秦汉时期,人们将大豆蒸煮后,在一定条件下发酵形成纳豆。绳文时代末,大豆从中国传至日本,日本人把煮过的大豆放进用稻子扎成的“苞”中,经过这种古老的家庭发酵方法,制成纳豆。近几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纳豆的营养价值与保健功效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发酵纳豆的工艺过程也趋向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市面上的纳豆产品种类逐渐增多,纳豆食品产业发展迅速。
二、纳豆生产工艺
纳豆生产主要利用的微生物是枯草芽孢杆菌属中的细菌,后来有学者将从纳豆中筛选出的杆菌命名为纳豆杆菌。传统纳豆的制作工艺步骤主要为:精选→清洗→浸泡→蒸煮→接种→计量填充→发酵→封装→后熟→成品。
(1)原料的处理—除去异物,大豆形状整齐化。
(2)洗豆、浸渍—尽量在低温。
低温能够抑制杂菌生长,理想状况为10℃ 以下的水浸渍,少量生产时在冰箱5℃浸渍,约24小时后蒸煮。
蒸煮—依大豆品种和粒形确定蒸煮压力与时间。
“蒸煮”能够杀死大豆表面的微生物,软化大豆组织,使子叶中可溶性成分浸到豆皮表面。
(4)接种纳豆菌—大豆的温度在90~70℃之间,温度过低易受杂菌污染。
(5)发酵—注意温度以及湿度的控制。发酵前半段,使蒸煮大豆表面的纳豆菌充分繁殖,发酵后半段,充分利用纳豆菌的酶系发挥作用,造出纳豆特有的芳香和美味。
(6)冷藏熟成—必须在5℃以下。在后期的熟成防止纳豆菌继续繁殖,二次发酵。
三、纳豆生物活性
(1)溶血栓
纳豆中富含纳豆激酶(NK),它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能显著溶解体内外血栓,明显缩短优球蛋白的溶解时间 (ELT),并能刺激静脉内皮细胞产生纤溶酶原激活剂 ( t-PA),从而有效地发挥溶栓效果。
(2)抗肿瘤
纳豆中含有染料木素和染料木甙,类似枯草溶血素的脂肽,还含有丰富的植物雌激素和一种叫 infrabin的类黄酮色素成分,这些物质有强烈的裂解功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另外,纳豆菌自身也能有效破坏或杀死癌细胞,还可以刺激免疫系统诱发干扰素产生而达到抗癌目的。
(3)降血压
纳豆周围的黏性物质中有血管紧张肽转化酶抑制剂(ACE inhibitor),这种抑制剂分为水溶性和醇溶性的两种,其中水溶性抑制剂为高分子量的蛋白质,IC50为12mg/mL。醇溶性抑制剂为低分子量物质,具有两种形态,IC50分别为0. 53mg/mL和 0. 95mg/mL,其 pH和温度稳定性都很好。
(4)抗氧化
纳豆中含有大量的抗氧化物质,如卵磷脂、异黄酮、α -生育酚 (即 VE)、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其中卵磷脂经常食用可有效降低血脂、胆固醇及清除脑组织细胞中过氧化脂质色素,调节皮肤细胞和皮肤表面水和脂肪的平衡。另外,纳豆对由过氧化物所引起的细胞伤害也有疗效,并且无论是对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亚麻酸,还是对受伤细胞,纳豆的抗氧化作用都等同于甚至好于α -生育酚的效果。
四、纳豆食品开发现状
随着纳豆研究的不断深入与技术的日益革新,现在市面上的纳豆产品已不只是传统的发酵产品,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如纳豆复合饮料、纳豆咀嚼片和纳豆压片糖果等新产品形式,另外,纳豆也是一个很好的保健食品原料,常以纳豆粉、纳豆冻干粉或纳豆提取物的形式应用到增强免疫力、辅助降血脂、抗氧化、辅助降血压、增加骨密度等多种保健食品中。
参考文献:
[1] 付文静, 王家林, 张杰. 中国纳豆生产工艺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 食品工业, 2018(3).
[2] 张晓敏, 徐宝才. 纳豆——一种值得开发的功能性食品[J].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07(2):187-192.
[3] 庄志发, 赵超, 王凤艳,等. 纳豆的营养保健作用及制作技术[J]. 山东食品发酵, 2007(2):36-38.
作者简介:
小泥沙,食品科技工作者,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硕士,现就职于国内某大型药物研发公司,从事营养食品的开发与研究。
日本作为全球功能性食品代表市场之一,其在产品开发、剂型创新和原料挖掘方面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以及对个性化和高效营养需求的增加,日本功能性食品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在这一过程中,新颖的原料和独特的技术工艺成为企业争夺市场份额的关键因素。
亚精胺是一类生物活性有机小分子,毒 性低功效强,具有抗炎、抗氧化,增强线粒体代谢等功能。机体内亚精胺除外源膳食补充和细胞生物合成外,肠道菌群代谢也是亚精胺重要来源之一。而且亚精胺还可以和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维持肠道稳态,在增强肠道免疫功能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