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速
    求购
  • 人工
    客服
  • 官方
    微信
  • 反馈
  • 顶部
  • 资讯 > 热点资讯 > 转基因科普:直面问题才有说服力

    2018-10-26 来源:科技日报
    长久以来,转基因在国内被“妖魔化”,让从事转基因技术研究的科学家发声,分享“第一手资料”便有了必要性。

            “你说转基因安全性没问题,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争论?”

            “当年滴滴涕(有机氯类杀虫剂)也被认为是安全的,现在呢?”

            “即使现在安全,如何保证未来也安全?”

            9月下旬,面对着数百名来自济南市农业专业的学生,科普作家、基因农业网主编方玄昌以一场名为《转基因:争论中的是与非》的报告回答了上述疑问。他认为,许多时候困惑我们的其实都是伪问题。所有这些问题,其实什么也说明不了,却可能是引起疑虑和偏见的来源。

            长久以来,转基因在国内被“妖魔化”,让从事转基因技术研究的科学家发声,分享“手资料”便有了必要性。于是,在中国农学会、山东农学会邀请下,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基因安全评价与应用团队首席科学家金芜军研究员,科普作家、基因农业网主编方玄昌在济南做了两场报告,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转基因技术及其安全性。

            从1973年美国发明重组DNA技术,诞生了全球个转基因大肠杆菌开始,到1996年全球转基因生物进入大规模商业化应用阶段,在金芜军看来,这一过程中,“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而技术发展不可阻挡”。

    两个“不**”需要转基因

            科技的发展有深层次的需求。方玄昌认为,我们面临着两方面的“不**”:,我们吃的东西并不**,“比如,‘****’之害仅为冰山一角;发芽的土豆、未成熟的西红柿、生的茄子、银杏都有毒……”第二,我们的生产方式不**,“由于农药使用,最近几十年农田青蛙及候鸟数量明显低于半个世纪前;大量使用化肥造成污染……”

            专家解释转基因技术,通俗易懂,“就是把一个生物物种或品种中控制优良性状的一个基因拿出来,跟另外一个需要这种优良性状的生物物种或者品种进行杂交的技术”。

            以植物转基因为例,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楚秀生向记者解释整个基因转移的过程:

            首先从某一种生物组织器官(如根、茎、叶、花、果实)提取要转入的基因,然后在实验室里对该基因进行科学修饰、加工、组装以及功能验证等。利用基因枪、农杆菌等转化工具,转入另一种生物的未成熟胚或其它组织细胞,然后进行组织培养,通过细胞分化、植株再生等过程,获得转基因植株幼苗。对幼苗植株进行转入基因检测,筛选转入基因已插入受体生物基因组中的植株幼苗,并对阳性植株进行田间种植、扩繁,通过对优异性状的筛选、转入基因的检测,获得稳定遗传的植物转基因后代新品系,再经过安全评价、中间试验等一系列过程,一路顺利,最终才能通过审定推广。 

    新技术要经得起“误解”检验

            对转基因安全性的担心成为其争议的源头。

            如同本文开头所列出的问题,不同群体的困惑,大都指向转基因的安全性。金芜军从研发、评价、监管、公众参与等环节阐述,并用事实说话:转基因安全研究近40年,人类安全食用18年,全球食用转基因人群目前已达4/5,动物已吃料10多代。他总结,“迄今为止,转基因产品没有发生一起经过证实的生物安全问题”。

            “你接种的大部分疫苗,都来自转基因技术;维系糖尿病人健康的胰岛素,来自转基因技术;今天研发、生产的干扰素和抗生素,多数来自转基因技术。”通过这些证据,方玄昌证明了一个观点——转基因技术捍卫人类的健康。

            像飞机、火车、手机在诞生之初面临非议一样,一种新技术面世后被人们误解很正常。作为科普作家,方玄昌提醒公众:理性看待意见的意见,厘清何为“权威”;在全面了解一个争议性事件之前,不要先下结论,否则,这个结论很可能就是偏见。

    相关阅读
    BGN4菌株的益生特性与食品应用

    两歧双歧杆菌 BGN4 是从人类肠道中分离出的一种革兰氏阳性厌氧菌,属于双歧杆菌属。该菌呈杆状,常带有分叉,形似 Y 或 V 字形,无鞭毛,不形成芽孢,细胞长度约为 1.0-3.0µm,最适生长温度为 36℃-38℃,pH 适宜范围是 5.0-8.0,仅在严格厌氧环境下才能高效增殖。

    2025-08-06
    弹珠汽水瓶的前世今生

    如果你曾经见过日本弹珠汽水 Ramune,一定会被它那颗“玻璃弹珠”封口的设计吸引,并对它的打开方式感到新奇。这种古怪又好玩的包装其实诞生于19世纪的英国,是碳酸饮料早期的密封技术尝试。虽然早被现代瓶盖、铝罐取代,但这种独特瓶型和互动式开启方式,至今仍在日本和印度的汽水文化中保留下来。

    2025-08-06
    来自柑橘的天然力量,浅述多功能的橙皮苷

    橙皮苷是柑橘属水果果皮中的一种天然黄酮类化合物,比如柠檬、柑桔、代代花等果皮中就含有丰富的橙皮苷。橙皮苷是一种二氢黄酮衍生物,具有双氢黄酮氧苷结构,呈弱酸性。

    2025-08-06
    新型食品添加剂如何打造美味与健康的双重体验?

    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食品添加剂的身影可谓是无处不在,它们不仅为食品增添了美味与可口,更在保障食品长期安全与营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演变,新型食品添加剂的研发与运用已然成为食品科学领域的焦点议题。

    2025-08-06
    药食同源植物活性物质“唤醒”肠道健康“新风尚”

    便秘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其中功能性便秘是最常见的亚型之一,主要表现为排便频率减少、粪便干硬、排便困难或排便不尽感等症状。现代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社会压力等因素导致便秘患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2025-08-06
    白面包香精:还原经典面包香味的优质调味剂

    白面包香精是一种专门用于模拟和强化白面包特有香气的食品添加剂,广泛应用于烘焙食品、糕点以及相关饮品的生产中。随着消费者对风味和口感要求的不断提高,白面包香精凭借其独特的香气特点,成为提升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原料。

    2025-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