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市场动态 > 新发现!害虫啃过的水稻变得更好吃
五羟色胺是一种让人的大脑产生愉悦感的化合物,浙江大学农学院舒庆尧及其合作者研究发现:害虫也喜欢五羟色胺。害虫啃食水稻时,植株体内的五羟色胺含量会增加,对害虫来说,这使水稻的“口感”和“营养”都提升了。
据了解,这是科学界次揭示五羟色胺与水稻抗虫性之间的关系,将对下一步培养更优抗性的水稻和发展防虫治虫策略提供新的思路。
褐飞虱和螟虫是稻田中两种破坏性的害虫。浙江大学昆虫所的娄永根教授长期关注植物化合物与昆虫的互动机制,他发现在遭到害虫侵害时,植物机体会分泌出不同的化学物质。
通过研究发现,害虫在侵食水稻时,水稻体内的五羟色胺含量升高了。它主要由一个叫CYP71A1的基因合成。“当害虫侵食水稻时,这个合成五羟色胺的‘开关’就被打开了。”舒庆尧说。
为了探究五羟色胺对害虫的影响,博士生罗婷开始了“数虫子”工作:数出15只褐飞虱,放到装有两株水稻的容器中:一株水稻是自然野生型水稻,另一株是敲除了CYP71A1基因的水稻。
“我们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刚开始分布均匀的褐飞虱,一段时间后会表现出明显的分离。”罗婷说,大部分褐飞虱选择去自然野生型水稻。
显然,被敲除了CYP71A1基因的水稻被害虫“嫌弃”了。原因则是无法调高五羟色胺的分泌。
令科学家好奇的是:害虫为什么喜欢五羟色胺?
研究发现,摄入更多的五羟色胺之后,虫子的生长发育加快了,身躯也更加“壮硕”了,这在螟虫的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虫子很聪明,它不但懂得‘吃’,还能把食物变得更加‘营养美味’。”舒庆尧说,这是害虫的智慧。
这一发现对提高水稻的抗性,维护粮食产量和品质有很重要的科学价值。
科研团队进一步探究发现,在植物体内,五羟色胺和水杨酸的合成有一个共同的源头物质——分支酸,水杨酸是一种已知的能够提高水稻抗病性的化合物。
论文作者芦海平博士介绍,五羟色胺和水杨酸合成过程存在相互负调控,本身又可以主动抑制对方合成基因的活性,如水杨酸可以抑制CYP71A1基因的开启,从而减少五羟色胺的含量。
简单来说,当害虫啃食水稻致五羟色胺增加时,原本帮助抗病的水杨酸就减少了。
舒庆尧介绍,很多植物中都存在五羟色胺和水杨酸合成代谢通路,这项研究将对水稻及其它作物的抗虫育种带来启发意义。
相关论文《基于五羟色胺生物合成抑制的水稻抗虫性》日前发表在《自然·植物》杂志上。
近年来,生鲜肉、鲜切果蔬及调理食品等预制菜保鲜包装产品在我国快速发展,但产品货架保鲜周期短、二次污染等问题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因此,研发生鲜农产品及其调理食品高效冷杀菌保鲜包装技术成为行业发力的重点。
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日趋严格,“限塑令”或“禁塑令”在各地的实施以及社会环保理念的不断提升,纸制品包装行业需求旺盛,纸制品包装生产企业正通过资本市场募资扩大产能。
我国是全球塑料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每年产生废弃塑料6000多万吨,其中30%左右被物理回收利用;由于回收价值较低,剩余的70%中,有2760万吨随生活垃圾被焚烧,1540万吨随生活垃圾被填埋。如果要生产出这些被焚烧或填埋的4300万吨塑料,则需要消耗7600多万吨优质原油,相当于2.5个大庆油田的年产量。
辣条、薯片、麦丽素……曾经承载着一代人童年记忆的休闲零食如今正迎来广阔市场。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近期发布的《2023—2027年中国休闲食品行业全景调研与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休闲食品市场规模突破1.4万亿元,行业市场稳步扩张,空间广阔。面对万亿级的庞大市场,如何进一步将蛋糕做大是休闲零食行业必须面对的重要难题。
近年来,果冻作为休闲食品中的重要品类之一,随着主流消费人群的转变以及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逐渐进入了“结构重组”时期,细分化、高端化、创新化的果冻产品迅速崛起,开辟出潜力巨大的蓝海市场。其中,女性消费群体的快速崛起,为果冻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06-2021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沪ICP备05034851号-1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472号